Recent Posts

2010年12月22日星期三

爛洋名

現在的我,是不會出席舊同學聚會,或是什麼同事結婚生孩子滿月酒入伙酒等的社交場合。我寧愿留一些時光看書,去做運動。

但你在面子書上無可逃避地就像出席舊同學聚會等的,因為週邊的人灌輸給你的資訊太發達了,你不得不全盤接收。

如今三十多歲出頭,我身邊再也沒什麼結婚的消息,但最多的就是這些親友的兒女相片。如我上次所說的,放照片者都是自戀自己的DNA

然而有時我看到這些親友兒女的相片時,發覺幾樣事情:統統都取洋名,而且是乍看起來是很時髦的洋名。該些香蕉人背景、基督徒背景的朋友就不在話下,更多是不少是純中文教育的,紛紛就取了洋名。

當然取洋名不是什麼新鮮事,我想全世界的華人都有這種媚俗,受中文教育的華人就是那種骨子裡媚洋崇美等,是不足為奇的。這是英語統治全世界的時代,難道還有人會叫Xiao Qiong、Li Hua等拗口的中文譯名。

但憑什麼你要取一個洋名呢?你們一邊用著破爛的英文對著牙牙學語的孩子說「SIT SIT SIT」等類似的語句不通、詞不達義,連時態什麼也分不清的英語時,但另一邊廂就取一個花俏的洋名來烘托出虛無的優越感。而當你們還在捧著一本哈利波特的中譯本時,難道就以為藉此可以沾到英語世界的堂奧與文明思維?

我最近碰到最多的新生代英文名字,由于身邊友人都是生女娃娃,所以簡略如下:Chloe(三次)、Annabel, Naomi, Candace, Charlotte,男的就是Kayden, Ethan, Tristen, Landon(全都是有個『登』音)。

當然男性的英文名,我想我幾乎每個名字都有認識到一個──都是過往的霧水之緣或是聊天室的泛泛之交,總之已到了千奇百怪,對每個洋名都沒有什麼深刻印象,那只形成一種非常寬泛與無所謂的標籤而已。

而女性英文名字,在早年我姐姐的朋友間常聽到或掛在嘴邊的就是那些Michelle, Rachel等,那是九十年代盛行的英文名吧。但現在已算是過時了吧。

不知怎地,看到這些Chloe等名字時,迸入我的腦袋的都是一些A片的女角,而且我還想起這些A片女演員的樣子,她們的形象已與這些名字併連在一起了。或是一些著名電視劇/電影裡的女主角的名字。

而你說Naomi,我只想起那個黑珍珠名模,只有她才配襯到這名字。 還好至今還未碰到一個女娃叫Gillian,否則我想起為陳冠希含忍的那位「我天真,我很傻」的鍾欣桐。

所以看著這些嬰兒都配上這名字時,總覺得一點特色也沒有。我不知道我週邊這些親友在取名時,是否有考究過到底誰用過這名字,取個洋名充作貴氣可能給內行人暗地裡恥笑而已。但歸根究底是到底是否有此必要?

如果說到男士的洋名,有時讀到報紙時看到香港藝人陳豪因英文名字叫做Moses時而被暱稱為「阿MO」時,我馬上聯想到Musa,然後就想起馬來西亞那位前全國警察總長Musa Hassan,或是另一位前副首相Musa Hitam等的那些面目可憎臉孔。

其實回教與基督教裡有25個名字是「同祖宗」而相通的,只是譯法不同,如果你以為是時尚而為你的孩子或自己取個洋名如Adam, Abraham, Noah, Enoch, Issac, Joseph, Jacob, Aaron, David, Zackery時,我不妨改稱你為Adam, Idris, Nur, Ishak, Yusuf, Yakub, Harun, Daud, Zakaria,你會覺得有時髦感嗎?

當然這些名字都是偉人先知等的名字,冠用到自己身上時當然有一種光環似的。然而名字是有聯想力量的。

特別是Idris, Nur, Yakub, Harun, Daud等都是馬來西亞馬來人常見的名字──頻率之高可能就是政府部門裡打著瞌睡的公僕,或是在購物廣場裡一家八口大小的男主人,挺著圓滾的肚腩在橫行逛街,你會希望自己與他們一樣的名字嗎?

我特別喜歡Aaron這名字在阿拉伯文裡是譯為Harun,因為非常有意趣。當你高喊著郭富城為「Aaron」時,或許當你被開了一張交通傳票時,那位寫著罰單、腦肥腸滿的阿sir就叫做Harun,你也叫著他Aaron。兩人都是你的偶像,夠型了吧!

而我也不知認識多少位叫做Joseph的朋友,或許改個方式叫他們為Yusuf──本地中文報總會音譯成「尤索夫」。 總有一種「天啊」的感覺

所以,我覺得其實不論取得多麼獨樹一幟的洋名,但每個人的知識、文化背景皆不同,他們都會各有標籤來去另外認識、解讀這些帶有洋名的人士,那何不就自然些,取個Mary 或是什麼的更佳,反正只是一個發音?

或許,根本不需要取洋名?

名字,只是一個形式上的裝點,像一個店舖招牌,是否客似運來,還是看店裡的服務與商品素質。而怎樣發揮出這名字背後的個人風采與個性,讓這些名字更賦意義,這就是個人的內涵、學養與修為了,這是處世做人、一輩子的學問,而非一兩個媚俗洋名就可以與生俱來的。許多名人的名字也是普普通通,但他們的成就之非凡,以致他們就擁有那個名字了。

要孩子成龍成鳳,不是只靠一個洋名就可以冠絕天下。為孩子取自己喜歡的英文名字,其實不過是強加自己的意愿在孩子身上。在這裡我想起周潤發,進軍好萊塢還是用回英譯的中文名──反正「周潤發」三個字就是一個招牌了。




附錄:其實一共有25個男性常見的英文名字是有阿拉伯譯本的(如下),另外還有2010年最受歡迎的洋名,原來美國人都愛為新生男嬰取為Aidan。



1. Adam A.S. (Adam)
2. Idris A.S. (Enoch)
3. Nuh A.S. (Noah)
4. Hud A.S. (Eber)
5. Salleh A.S. (Salleh)
6. Ibrahim A.S. (Abraham)
7. Lut A.S (Lot)
8. Ismail A.S. (Ishmael)
9. Ishak A.S. (Isaac)
10. Yaakub A.S. (Jacob)
11. Yusuf A.S. (Joseph)
12. Ayob A.S. (Job)
13. Zulkifli A.S (Ezekiel)
14. Shuib A.S (Jethro)
15. Yunus A.S. (Jonah)
16. Musa A.S (Moses)
17. Harun A.S (Aaron)
18. Ilyas A.S (Elijah)
19. Ilyasa’ A.S (Elisha)
20. Daud A.S (David)
21. Sulaiman A.S (Solomon)
22. Zakaria A.S (Zechariah)
23. Yahya A.S (John)
24. Isa A.S (Jesus)
25. Muhammad A.S (Muhammad)

10 口禁果:

Atma Seer 說...

我觉得没关系啦。就像我妈妈一样,目不识丁,我记得小时候她总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洋名想要给我取,Sailor什么的,现在想起来会觉得很惊悚,甚至有点愚昧。

可是那些都是爱 :)

Nishiki 說...

你的“25個男性常見的英文名字阿拉伯譯本”不算是“譯本”。這些名字除了Muhammad之外,幾乎都是希伯萊語在阿拉伯語的對應,而且這25個名字都是《可蘭經》所指明的25個回教徒一定要知道的先知。再說,除了回教徒之外,Muhammad也不算是“常見的英文名字”。

你在拷貝維基百科還是其他資料的時候很忠誠的在每個名字後面保留了A.S. ('alayhi as-salam),意思是“願他平安”,或許你以為那是英語"as"的意思。

基本上很多所謂的英語洋名都源自希伯萊語,有的源於希臘語、波斯語(當然也有很多源於威爾斯語、拉丁語等),而且很多都有阿拉伯語對應,除了這25個之外,還有很多:

Alexander : Iskandar
Benjamin: Benyamin
Daniel: Danyal
Gabriel: Jibrail
Leah: Laiya
Mary: Maryam
Michael: Mikail
Rachel: Rahil

當然除了這幾個還有更多。一個名字往往會衍生出更多名字。有的名字像Sean其實源自於John,James源自於Jacob,女性的名字法語名Michelle源自於男性的Michel,也就是英語的Michael。

沒有必要刻板化這些阿拉伯名字。不要一聽到這些阿拉伯名字就想起那些刻板的馬來人印象。

取不取洋名是個人喜好,是每個人的自由,只要不取太稀奇古怪的名字就好。有看過一篇文章,說一個台灣女子學英語的時候要為自己取洋名,結果查到字典說pussy是小貓的意思,所以很高興的告訴男朋友說要為自己取名為pussy,結果當然被男朋友大笑一頓。女子還很生氣說男朋友騙人,因為字典都沒寫其他的意思,而且還惱怒男朋友阻礙自己學英語。幸好她最後還是沒有取這個名字,而且多年後才發現原來男朋友說的是實話。

Hezt 說...

●Nishiki:在網上寫文章就有好處,高手如你精通那麼多的語言一要考究起來,出手指教馬上可受益。在此領教。:)

所以你取nishiki為名,真的是獨一無二。

那a.s不是抄自維基百科,不知是從哪個網站抄出來的,只是做一個對照。(哎呀你以為寫部落格文章真的是要寫論文般?)

我真的是刻板化這些阿拉伯名字,你說我有偏見還是什麼都好,但心底裡無法否認這些聯想。

而你說到那些希來伯語什麼的,我是大開眼界啦。(回想起來好像每次說到什麼異國文化等的課題你都有涉獵而提出異議,甘拜下風)

Nishiki 說...

那是個網上用的名稱,現在現實生活中我不用那個名字了。

kianyong7 說...

在面子书上看到很多小学同学都有洋名。。。真的很怪。。。看来只有我还用我的中文名介绍自己。。。看来落后了>.<!

JN 說...

當初為自己取洋名時,確實想讓有不同之處,現在反而喜歡自己的原本名字,但Justin已經是烙印了,所以也就隨便。以前友族叫我的姓為“嗯”,“嗯戈”,洋人叫我的姓為“Angie”,現在的我在想,與其取個他們會叫的名字,倒不如教他們念我原本的名字,更好。

J 說...

我的洋名就在你的25大中的第11,當初是因爲college太多香蕉人,叫不出自己的名字,所以才隨便取了個洋名;記得當初還不習慣的時候,後面他們一直喊我名字,我都完全沒有反應!

到現在,已經很習慣了,在職場上也用慣了,辦公室内叫我中文名我反而覺得很怪。。

Stevie 說...

Mine was given by a father in a church Sunday school, well it was kind of funny, the reason I went to Sunday school was because Sunday was my mom's mahjong day, so instead of having me around distracting her, she thought attending a church Sunday school would be a better idea. Still, I didn't grow up as a Christian.

Hezt 說...

●STEVIE:久違啦!

原來你的母親別有用心,那你也學不成打麻將吧!

但話說回頭,自小用慣英文名我覺得沒有這樣拗口或是造作。而你是情勢所需,有洋名是無可厚非的。

Unknown 說...

這種知性的文章真的很棒,姑且不論你對於取洋名的見解,但提出來確實是讓人增廣見聞。
其中,yosuf 和 Joseph 這兩個異常常見的 馬來和洋名居然屬於同源,而iskandar (因柔佛經濟特區而認識這詞)在英語系中是那麼耳熟的alexandra. 我看許多巫裔同胞本身,也不知其名有相對應的洋名。
看來,和巫裔或洋鬼子朋友聊天又多了個談資。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