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岸先生来到我的家,看見我浴室擱著一本我在讀著的書《親密關係》。我說,這是我在海外書市逛時看到的一本書,但價格太貴而我現場沒買,就即場去淘寶淘了一本回來。
書送達後我開始閱讀,在書扉就見到有留言,原來這是一本二手/幾手書,其中一手的主人寫上這幾個字:
老公
對不起
我愛你
我愛我們的孩子們
謝謝你
你辛苦了 一切一切……
書裡面也有一些鋼筆划的重點,例如,「愛+敬畏+感恩=欣賞」,可見留字人在讀到這些字句時身同感受,非要留筆記下重點。
我猜該是一位妻子讀完後送給丈夫,但這本書,只剩下字跡來示意著他倆走過的一段歷程,他們是否還在走下去,我真的不知道了,或許老公真的有讀了,他們修成正果,但這本書從大陸被轉賣到馬來西亞,意味著這本書對他們而言已不重要、無所謂、沒關係了。
但肯定的是,妻子是帶著解決問題和尋求咨詢的心態來買這本書,正如我,也是懷著這心態,去看這種看似心靈雞湯似的書籍。
以前我是不大愛看這種翻譯書,特別是中譯本,更何況英語原著的版本的語感和體驗會被翻譯後遭受破壞。
更何況述說「親密關係」這種大課題,我怎麼想到要去探討?我這種行走肉慾江湖的不羈浪子,怎麼會想走進親密關係的圍城?
但就是在海外書市隨手翻時,我看到一些小標題有觸動到我,例如「我的伴侶不是我快樂的來源,我才是」、「我的伴侶不是我不快樂或痛苦的起因」、「無論我多努力,我都沒法改變我的伴侶」等,隱約間得到解題的興趣。
或許就是過往的關係中,出現太多這樣的場景,我以為可以從他人身上求取快樂,無意間定義了對方來按我定的框架來現身或行動,太多的期望放在他人身上。
所以之前有人對我說──「你總是對我有更多期望」、「抱歉我沒給你你期望的回報」,原來有「期望」,就是我的原罪。讀著這本書時,太多的舊記憶牽絆著看書的體驗,有一種「早知如此,我應該……」的感覺,或是「難怪我被這樣對待,原來問題就在我自己」的覺悟。
我之前真的忽略了親密關係也是一門要修的功課。現在要修,還是不遲。
我目前還在讀著這本書,我覺得類似的書應該是讀不完,我可能是一邊要修讀,一邊要意識到自己的認知盲區,一邊要實踐來糾偏。
過去太多的絢麗煙火,現在是時候沉澱下來了。當然過去走過幾段的情路,也有很多遺憾,但我要學會原諒我自己。
我目前對這本書的讀後感仍未成形,但有一點是漸漸清晰,觀照自己。
日前岸先生從國外回來後,我去接他來到我家過夜,他沒回自己的家。倦眼惺忪時我撫著他的臉,我的虎口托住他側睡中的臉龐,掌心感受著他的鬍子,黎明前的窗反襯著他的睡臉,我那時的第一個想法是:「原來岸先生的臉這麼小。」自己內心也暗暗一笑。
當岸先生問我有沒有讀完這本書時,我說我還在讀著。他說,讀完後和他分享。但我想,我的口條不好,做一個說書人,不如做一個瞭悟的書中人。
後來岸先生問我睡得是否很好,因為之前我們同床過夜時,我因不慣合睡,以致睡姿僵硬,醒後後腰痠疼,但那一晚,我發現睡得還很安穩,智能手錶也記錄著我出現連貫的深度睡眠,或許是一種釋然了。
「對,你昨晚沒有什麼鼻鼾聲。」岸先生說。
「或許你太累一下子睡覺,也沒聽見了。但我反倒是有聽見你的(鼻鼾聲)」
「有嗎?我有嗎?」岸先生說。
我們都聽見彼此了,算是和局了。
换了手机之后就找不回你的部落格,昨天我试着通过chatgpt,用我零星的记忆试试搜索,结果真的给我找到了。我年轻时就一直看你的部落格,没想到你还在继续写,这个感觉好像找回一位老朋友那样,好棒。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