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4日星期六

表達


我在車上對母親說,「還好當年你沒有送我去馬來文學校唸書。」

「為什麼?」

「因為我想如果我只會馬來文和英文,也不知道怎樣與你聊天。」

確是如此,我與母親只是說粵語, 粵語事實上就是我的母語了。但如今常常有許多事情,概念性的想法,或是一些新聞上的見聞等的,第一個冒現出來的詞彙就是英語,然後我再用粵語翻譯給她聽時,她往往是丈金八尺摸不著頭腦似地望著我。

有時我想,是否是住在台灣、香港等如此單元語文社會會比較好,至少在表達意象、概念或是指涉任何特有名詞時,會更為便利,因為大馬的社會是多元語言,華洋雜處,再加上方言等「一臂之力」 ,多元到有時是淪為四不像,語意不清,要陳述某件事物時,會一頭霧水。

例如我自己去到本地的旺角等的港式餐廳時,看到那些餐牌時,總覺得讀佛經一樣,怎麼都要經過腦袋裡去思考加工處理一番,因此大多數是看英文的會更加直接明快,知道裡面含的是什麼肉類及如何煮法。

但以前我有埋怨過我的母親為何沒有將我送去英校就讀,至少,至少不必在大學時一句英語也說不出口,讓人覺得蠢得不可救藥,那種啞口無言的無奈並非是自己笨,而是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意見。

後來,我接受了這個事實,英語,不是我的生活語言,它只是我的工作語言、交際語言,但用英語思維來過我的生活,那就不是我了。學英語的那種過程,其實是思維上一種打破現有的模型,走出去,一切是看自己的心態──難關是一道牆還是一道門,實則上是先解鎖自己,因為每道牆也是一道門。

我腦中翻飛著種種想法時,沒有宣之於口,回到最初,還是慶幸能從母親身上學到粵語,雖是方言,但至少是我們母子間的媒介。

這時,母親也回應了,「是啊,如果送你去英校,可能你的前途會好一些…」我聽畢,想打岔,不關語文教育之事,很多事是看後天的個人造化。

但母親接著說,「其實現在你常和我聊天時,你的用字很深,有些字我也聽不明白。」

我靜靜地「嗯」了一聲,想起平時她許多時候總是一臉茫然地看著我在說話,但也耐心地傾聽。

車子奔馳在高架天橋的大道上,路燈瑟黃,我心想語言的溝通與表達可真是一道修不完的功課吶!我在想著日後該如何深入淺出地與母親溝通時,看到她望向窗外。

「 逛了一整天的廣場,你先歇一下,到家了我再叫醒你。」我跟母親說。

「不了,我要看看這夜景,很久都沒有這樣遊車河了。」

聽到這句話,覺得有些黯然,近來真的過度投入工作,沒有閒暇陪母親外遊。

我不語,靜靜地讓母親享受著車窗外的夜景。


車子繼續奔馳,路還是繼續走下去,一起回家。

12 則留言:

  1. 國語(家通用語言)建交,以利社會工作用呀,母語(居家用語)私交,以利家人融合或同族聯誼,那個國家人民攏嘛是按呢,我們那年代和那國度也是如此,只是沒貴國那麼多華洋雜處語文:>D~其時在學校裏,還嚴厲執行哩,講不好國語或說溜了母語,就需被罰錢~哈哈哈~,直至上中學後還老是被誤以為是外省人呢.....

    回覆刪除
  2. 以前看到你用粵語來形容某些事情時就覺得格外親切,原來你真的會說粵語!還以為你看TVB學的(雖然你不喜歡看TVB)。

    如果像你所說,要生活在台灣、香港的才能鉅細無遺地表達概念,很多像我這樣來自香港的泳客應該感到十分汗顏吧!至少我身邊就沒看過有人像你一樣把中文玩得出神入化,不像藝術片般故弄玄虛,反而像卡夫卡那樣將思想融入到日常文字中。

    我記得你參加過華文比賽並拿到獎項。中學時期,我對中文產生興趣,並毅然投稿到文學獎--雖然那是個小小的比賽,而且文字稚嫩得不堪回首,但至少那時我記得我是受到你的影響,令我覺得我可以(像你)將事情用中文描寫得更深入,才有機會在頒獎台上有一席位,還被老師稱讚中文大有進步。現在疏於寫作,也不敢妄稱師承自你了,嘻嘻。不過如果你要妄自菲薄的話,那全世界用中文寫作的人都要羞得不再寫中文了。

    其實,有時我看到你寫「得空」之類的馬來中文,我會到網上谷歌一下,然後驚歎這個詞語也可以在這樣用!在香港,粵語就是口語,中文就是書面語,兩種搗在一起就變得不文不類,根本沒有人有膽量混合在一起,而你的文字,就像恰如其分地將東西方菜混合在一起,令粵語變得翊翊如生,書面語更為精確,好像你描寫的畫面就在面前,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中文可以這樣變化多端。

    語言的衝突是必然的,生在香港,日常交談都是使用粵語,英語具官方地位卻多數見於文字交流。遇到內地人時,慌張地說著「半咸淡」的國語而對方聽得一頭霧水,說粵語對方又不懂,就想運用捉襟見肘的英語應對,卻由詞不達意。這些在三種語言並行的馬來西亞應該不常見吧!每個地方有它的文化,你也拋不下充滿馬來氣息的英語和粵語,不如張手擁抱,那濃濃的口音可能更見可愛呢!

    逆水





    回覆刪除
  3. 看了实体书,莫名感到失望。因为,我以为里面有后续发展,没想到不过只是整理后出版。一夜情。。。果然是一夜后无情。

    回覆刪除
  4. 逆水大大所言極是,任何一母語隨人遷移至另一外地,和當地土語併裝出另一款式綜合語詞,也是蠻不錯的多種語文結合體,但視彼此接受度啦,也會引發意想不到之火花喔^D^,無可諱言的,那也是語言進化的另一種形態!粵語港語與客家語,閩南語與臺語,不亦都是源出同宗,而因區性使用之差異,而腔調用法和語詞,卻略有所別耳,不是嗎?即是影響各地母語最最嚴重之英語吧,君不見都是係出同門,分歧各異,而成當地獨特語言,美加澳新印南非之英語文,最為顯擺了,對吧!

    回覆刪除
  5. ■ 逆水:收到你的留言確實有些意外,因為自己的塗鴉會受到素昧平生、遠在一端的朋友的垂愛。我有些不敢當。客套話說完,當然是感到很高興,以及感動的。謝謝你。

    也沒有想到我可以影響到你上網查馬來文等的。

    其實我覺得粵語影響我的是入文書寫時的韻律,就是閱讀起來的快感,也其實是多得童年時看很 多港劇,他們的對白即使是口語,但還是可入文的。只是現在,我看到的港劇沒落了。

    至於一般港人的說話方式我不熟悉,如果是一般香港人社會的口語方式一如我浮光掠影地,在電視上所看到的那些街訪或談話式節目的那般樣,恐怕已不再是我心目中對香港美麗的想像了。

    回覆刪除
  6. ★ 對我失望的匿名者 :只能說抱歉,讓你感到失望了。我也想希望有後續,天不從人愿 。

    回覆刪除
  7. @余重立
    你是台灣人吧?通常都是看到台灣人用「臺」,而且你的語氣也像,希望沒猜錯吧!我喜歡看Eurovision,一個歐洲國家們派出一個歌手比賽,然後勝出者國家主辦下一年比賽的電視節目,每年都會看到眾多即使母語非英語的國家,像是德國啊、聖馬力諾啊甚麼的用英語唱著他們自己也不熟悉的歌詞,可見英語的滲透性有多高,我比較喜歡每個國家用自己的語言來唱歌,聽起來就像是文化的洗澡,不過聽聽Dima bilan那俄語式的英語也會會心微笑。離題了,不多說。

    @Hezt 我不清楚你對香港美麗的想像如何,我知道很多人對7, 80年代香港黃金電影時代的香港懷有莫名的嚮往,不知道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那個年代不是我的年代。我記得你好像說過香港作者文字簡單有力?我不這樣認為,香港文字逐漸口語化,報章每一頁都可以看到如「呢條友點點點」的語句。電視上那些街坊說話的方式也是香港的實況,一個城市的文化體現在牆上的塗鴉、巴士上的口香糖,不是體現在活色生香的影視廣告和文字描繪。我覺得你也許不會喜歡真實的香港,但也許未來你可以再到一次香港,去除了旅遊區外的地方作個文化之旅,親身感受一下今日的香港是否還是你那個美麗的伊人。

    回覆刪除
  8. 致匿名:不錯我是臺灣人,抱歉不悉你回所示之"臺"字之意,想是要用"台"這個字吧,確然大多數本地人都是以"台"代"臺"字,或許我較保守吧,才會較喜用正統(或說是官方用)字吧,像時下也有本異體字之"裏&裡"這樣字,也許在手寫時代,為方便和迅速故而發展出來的寫法,自古都有,唯於正式文書內還是當以本體字才合乎禮儀,否則簡化得太過,有時確會弄錯本義呢,如"芸"字,有其本義,也可解為"藝"之意,是為其簡字之書法,呵呵呵....噢對,請問你是當地華裔還是外入當地籨業啊?!

    回覆刪除
  9. @匿名
    我是香港原居民...「裏」字,因為我用速成輸入法,所以這個字不能輸入,通常都是使用「裡」。簡體字有時簡化得太過,有時要用上幾秒才能分辨,像是「陰」「陽」(阴阳)

    前面我說的是在台灣以外地區很少看到「臺灣」,通常都只寫「台灣」,由此我推斷你是台灣人。

    逆水

    回覆刪除
  10. 致逆水老弟(愚托大了,是退休老人了,你應尚稱年輕吧),還以為你是在大馬工作呢,忘了網路無國界(見笑了),所以才有那蠢問~哈哈~,真的兩岸三地噢,連中文輸入法都是醬三法併行呵,其實大陸簡字是有些過頭了,然有些則是自古歷朝早已用過的,只是一般老百姓較不熟悉;你是一直都在追閱本部落格文嗎?還是偶而路過啊,之前似乎沒見過你,或少有留言,貴地目前還好吧,祝福了!

    回覆刪除

  11. @逆水:對,我對七、八十年的香港很有想像,畢竟那是陪伴我成長的年代。那時候看港劇,對天星碼頭等等那些常在劇中提及的地方名字,車站名字都會記得,可是那時小、機票價也貴,不可能出遊。所以印象一直停留在那時。

    不過在2002年我第一次訪香港後,已知道那時香港不是我心目中所想像的那樣了。因為真的太小,我覺得很壓迫,特別是看到那些牙籤樓時,我更加驚訝。有些受騙的感覺(畢竟港劇中的場景都是那些片廠搭布景而成的假象)

    我後來在2011年時再多去一次。不知你有沒有讀過。:)全系列在這兒:香江花月夜

    老實說,對於那種口語化,還是有些陌生,特別是香港的口語入文了,用那些港字,我投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