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9日星期一

23 ⑶

接前文23 ⑵

我覺得這些前奏也做得這樣為難的話,那不如直接跳去主題了。我直接開口,「我們直接來吧,要不要插我?」

阿里夫同意了,然後我拿出我的嘿咻包,遞上我的潤滑劑與安全套給他,然後讓他自己部署了。

但我們初始的姿勢體位不對,本來是傳教士,但他一直挺不進來。

我引柱指路,他闖了進來後,還是遇到一些小關卡而掉了出來,然後又重試,兩三次後,我就發現他臉露不快之色。

在沒有窗簾的窗邊做事情,真的一切都原形畢露,包括一個人的耐性。

然而以他23歲的體魄與體力,該是可以撐久一些的,而且我掂過他的斤兩,如此的硬度,是可以做千斤頂來撬起我。

然後他再次頂了進來,然而我的肉體不斷告訴我那種苦痛,所以我馬上指示著他,撐住,別動,讓我自己適應一下。

他照做了,我通常是要求對方給我卅秒時間,如果這卅秒他也等不及硬來,那通常這是一個快槍手或就是為了洩慾的小畜牲而已。

過後,他慢慢蠕動起來,本是走著好比20km/h的時速,突然他轉檔來了一個高速,以120km/h的時速來沖,我怎樣也止不住。

他的那種撞擊真的讓我如同滑崖之馬似的,我感覺到自己快要墮落,連他的床也被撼得撞著牆面,磅磅作響。

我當時是有些擔心,鄰居是否會聽到這木床腳移動及床頭擊牆的聲音,但是我漸漸覺得失控的,已輪不到我管理了。 

我那時的兩手亂擺,看似欲迎還拒,其實有些像喊救命的想叫他輕一點,只差直接說出類似「別撞壞我這幅老骨頭」,但馬來文與英文沒有這樣的說法。

這23歲人兒的硬屌,其實不論是撫觸或是摩擦等,看起來對他而言是沒起到什麼止癢及快感作用,他的感官感應門檻非常高,而需要高速摩擦才覺得有快感。

這可苦了我,雖然我常口裡說就是要找這種獸性的雄性,但這也真的要看自己當時的條件是否接受到這種突如其來的撞擊,那如同將你的肉身撕扯開來,再拍搓似的,我覺得自己不是面目全非,而是粉身碎骨。

我依稀有感覺我不行了,這是尷尬場面發生前的預兆,我馬上喊停,然後跟他說,我要上個廁所。

他一臉懞然的,然而我早就脫棒而出溜下了床。

我重返床上時告訴他,我不能再繼續了,因為身體不適應。他看來是平常心似的沒甚所謂,只是仰躺在那兒,全身仍然赤裸。

我看著他的肉身,又來了一場血脈賁漲,即使那不是一具完美的乳牛身材,而且還是披著一叢叢難看的體毛,但奈何我就是同志,連素人的肉體都可以讓我難以自己。我就這樣撲了上去,再度用口將他吞噬。

他很快地又挺了起來,有些像注射針般的霎那被填充了,只是我不能再受針了。

而我覺得我之前的溝通有效,因為這次我在為他含著時,他已不再動手牽制著我的後腦勺,然後很自然地,就讓自己的下半身茁壯起來。 

很快地,我倆一起跑到了賽道終點,癱在床上。

 (待續

全系列


2021年11月28日星期日

23 ⑵

接前文 23⑴

門打開後我看到一個凌亂的客廳,雜物非常多,未摺疊好的衣服堆在一角,生活氣息非常濃重,而且自帶廚房,廚房的雜物也是塞得滿滿地,這不像一個單身遊子或學子暫住的痕跡。

這時我就看見阿里夫從其中一間房走出來了。

看見了他,我是有些愕然,他比相片上看起來更成熟,不是23歲,而像32歲。架著一幅鏡面很大的IQ博士中的小吉眼鏡,散發著一股不應該有的中年油膩味。

至於身高體重,其實他是相當高大的,這也是為何他乍眼初看,就會有一種成熟的感覺,因為以體高來看,他是屬於成年了。

而且,他的氣質,竟然有點像我們現任的accidental 首相!!(玩味吧,安華23年了都當不了首相,而我現在眼前的陌生人,卻貌似不應該當首相的人!)

阿里夫淡淡地說,「到啦?進來吧!」

我說,不用鎖門嗎?阿里夫說不用。

進了房,是另一個天地。但也是另一個蝸居──至多只有十平方米。但已開動了空調,低氣溫,但沒窗簾的窗口下午陽光仍明媚,曬滿依窗而立的單人床,床上有很多被子與枕頭等。

整場的氛圍是強烈對比的,陽光代表熱,但室內是空調氣溫,如同冰火相交。

阿里夫身穿著運動球衣與短褲,唇上有一些沒有修剪的鬍子。這可能是他顯得有些邋遢的原因,我看著他床邊可以行走的空間,其實也很小,因為雜物堆積,而且他房裡的垃圾桶其實已外溢出來了,我看了有些忍不住──太久沒有倒垃圾了。

他邀我上床坐坐。我們沒有什麼開場白,就問問他怎麼一個人住這,原來這是他的已婚姐姐的住家,遷入夫家後騰出讓他獨居,他整個大學就寄住及暫時打理姐姐的家。

然後我說,你很幸福哦,可以一個人住這裡,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他說是的,因為至少可以帶人回來。

「像我現在這樣上來你的床是嗎?」

「嗯。」

我伸手去他的褲襠,發現已硬了一大塊似的。我嘗試要拉下一角,阿里夫指示我,「整條褲子脫下來吧!」

我先動手除下他的褲子時,他已全根滿滿充血的狀態蹦出來了,然後他又自己除去了球衣,一邊叫我快些脫衣。

就這樣,一變二,變成了兩具祼體,在床上,不相識,但要相合。

在秋日午後的窗邊下,23歲的男人全身散發出一種成熟稻谷的棕色,而且,他全身沒有剃毛,而且是卷毛那一種,所以看起來像一叢叢,特別明顯。

這是相當久違的一幕,因為一般馬來人都是遵從教義而常除毛,已成為一種常規的操作。

而最近我遇到的沒除毛傢伙,就是那位來到我家卻撒了滿口謊言的炮渣。

我為阿里夫開始含棒,而且那又是另一根非常烏黑的棒子,我想起了貝殼先生的下半身,而且即連硬度、長度與圓徑也大同小異!

阿里夫用手臂枕著頭,就這樣看著我為他吹莖含棒。但不知為何,我看到他的腋毛時卻感覺到不是很舒服,可能是因為他的體毛卷形而非常服貼?總之其腋下就是有一叢霉斑滋生的乍看錯覺。

我真的覺得其實應該剃一剃這樣類型的體毛。

阿里夫漸漸地獸性大發起來,他開始對我進行facefuck,我的嘴巴像被他架開來,然後他就不斷地摁著我的後腦勺,按著他的節奏來深喉。

我其實最討厭的是這種口交方式,因為太過粗暴了,而且我通常會反射性嘔吐,我試過還會被捅到傷喉嚨。

所以,很快地我就掙扎起來,可是他讓我的兩唇鎖棒,他那根黑屌反而成了門閂一般地,架住了我,我極需要逃生,而且一度無法呼吸!

只有在他松手時,我已滿口垂涎了,但十分狼狽,他還要再來時,我按下生理緊急掣,我說,我不要這樣做了,因為這會弄到我很難受。

再說,口水的味道其實是比精液更難受,所以我是受不了這種折磨。

阿里夫拿出一筒廚房用的長型捲紙巾給我,我有些好奇,通常我是不用這麼大幅的紙巾,然而在我滿口唾沫時,這大張紙巾非常適用。

阿里夫沒說什麼,但我這時也覺得該是要互相取悅了。我跨上他的身上,讓我的肉體湊近他,他也只是意思意思地舔著我的乳頭,看起來沒有什麼誠意。

總之,感覺上他對我的肉體其實並不是那麼在乎在意,因為他要的,只是一種非常粗暴的感官磨擦快感,即使我被如此制伏被他facefuck,而我的牙齒極有可能會嚙到他,但顯然的,他是那種硬起來不是人,也沒有什麼感覺的獸性一號,所以他只是不斷地要求人家為他服務,讓他舒服。

 我再重返他的下半身來經營,這時我竟然看著他拿出手機來,我又停下口來說,「不要拍我哦!我不想被錄影。」

「不是不是,我只是看whatsapp。」阿里夫經我這麼一說,又放下手機了。

真的,老娘在埋頭苦汲時,你竟然拿起手機來,這也太不給面子了!

(待續)

全系列

2021年11月27日星期六

23 ⑴

【序】

1998年在我的印象中是風起雲湧的時代,香港剛回歸,馬來西亞開始因亞洲經濟風暴後經濟蕭條,副首相突然因瀆職和雞姦案而被革職等一連串不平息的風暴。

那年我大二。肉體已達到一個成熟男人的特征,但思想上,心靈上,仍是一名少年。

到現在安華還是做不到首相,馬來西亞依然是落後。而23年前還是精子,現在早已是23歲的成年人。

而那天下午,當一個23歲的男生進入我的肉體時,我的時間錯覺感特別強,彷如我還是青年。但其實我們是進行著兩個世代的碰撞,物理上,肉體上,價值觀上的對碰。

真的,沒有人會想到23年前自己會被一個足以當自己兒子的男人發生性關係吧。

可是,我終於來到這樣的階段,歲數老到可以還童,與一個幼輩進行著一個在窗邊陽光下做著見不得光的苟且之事。

認識這23歲的男生也是通過約炮神器,一如以往,是馬來人,我就叫他阿里夫吧。

阿里夫非常單刀直入,一句嗨,第二句是我是一號,第三句就寄了人頭照過來,第四句是要不要一起玩。

然後我們就這樣對準了號碼,進入主題,我看了他的樣貌,是一個看起來樣貌親切的暖男,至少不是薄肌男,或是矯情男生。

他要的就是性,而且還問我是否有三人群,他可以應戰。

之後我們約定日期與時間,但他拒絕發我手機號,他只想在APP上聯繫。我跟他說,我要手機號是要確定我倆在約見時能聯絡到對方,而我不會被放飛機。

阿里夫說不會,說見就見,不過預定的日期上,他要會在前一天時再跟我確認。

然而我們第一次預約日期還是被他爽約了。他沒有在前一天時確認。所以我說,哎,23歲,就是這樣的天上飛,飄忽,自我中心的一塊雲。

後來我們再聊起來時,我提及此事,他連聲道歉,說自己忘了。原來我們原本預約的日期,是他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的工作周末。

沒錯,他剛大學畢業,大三是在疫情中於家上網課而畢業的。然後就剛受聘成為社會新丁了。

阿里夫再約了我在上班日的其中一天,在下班後五點到他的家。他家裡有地方,因為他獨居。

他發了GPS位置圖給我,恰好是在我住家附近。所以那時我就準時赴約了。

那又是另一個我不曾去過的馬來區,而地址是一個廉價組屋。我去到那兒時,想起了茂茂堯樂前人夫、還有之前很多很多的馬來炮友,但時間不容許我懷舊。我找到一個停車位(那時還未到塞車回家的時間,所以組屋區還有許多空停車位)停下,就按著阿里夫提供的樓層和單元號摸上門來。

我看著那一字形的排牌,只有四樓高,但是牆面已斑駁脫落,發霉斑斑,底樓還有一些垃圾等,而且沒有電梯,只得拾級而上。

我終於摸上門時,發現每戶都是共用廊道,而廊道的及腰高的矮牆體,實在是很危險。再觀察也沒有什麼地方可以曬衣服。那是彷如隔著薄牆的住宅單位而已。我不斷捫心自問:我甘心住這樣的住所嗎?我樂意在這樣的居住環境過活嗎?我會對抗這樣的生活方式嗎?

答案是不。

這不是我要的人生。

可是我現在步入的就是一個23歲與一整個群體的生活環境。

我就在這四樓的某一單位的門外,鐵閘開啟了半掩著。我鼓起勇氣敲敲門,沒有應門,我嘗試扭一扭門把,連木門也是沒鎖上的。

就這樣我開門進去,闖進了一個陌生年輕男子的家。

待續


相關閱讀:我與大學生的炮局:楷恩

全系列

2021年11月16日星期二

鏈結

去年疫情稍緩而解封時,我因有事要辦,而去了一家頗有年代感的辦公樓,離去時還得開著車排隊向有人駐守的付款亭付停車費,在自動收款機如此普及的時代,還可以遇上如此非常原始的停車場管理方式,實在罕見,因為即使高速大道,我通常都是掃卡或以射頻識別(RFID)過路。

所以我絞下車窗要付停車費時,也得與收款員隔著車門接觸。當時我的車子是開著Billy Joel的A Matter of Trust,歌還未唱到副歌的高潮,但是歌曲的bass與節奏感非常強,也傳出了車外。

收款員是一個年輕的馬來人,他用馬來文問我:咦Boss,你開著的是什麼歌?很好聽!

我跟他說了歌名,但他顯然是不知道這首流行曲天王是誰,他說,他沒聽過這首歌,但他很喜歡這樣的搖滾樂風。

我本來還可以跟他談這首歌的來歷及誰是Billy Joel,但付款與找錢的過程不超過三十秒,而且排著出場的車子也很多了,所以我只好絞上車窗離開。

那一刻,其實我比他更高興,因為好比在茫茫人海中,與一個陌生人產生了無名的鏈結,就是一首歌曲,雖然那不是我的創作,但是我倆都喜歡同一首歌時,證明音樂是有感染力,但也意味著這是一種隨機的緣份。

我將這件小事放在心中好久,主要是,我覺得有時人與人之間的同場地產生共情與共鳴是如此可遇不可求。

我記得有一次我載了一位認識已久的朋友回家,當時我很想他聆聽我當時愛上的一首情緒飽滿的英文流行情歌,所以曲目終於來到那首歌曲時,我特意扭開了聲量,同時也輕輕說一句向他介紹這首歌,表示我近來為這首歌沉迷與癡醉。

歌曲終於播畢後,我這位朋友第一句話給我的反饋並不是我期望的「真的這首歌好聽」之類的話,而是說「你開歌真的開到很大聲」。

言下之意就是,他沒聽出這首歌的韻味,他只覺得聲量開得太大而耳疼了,簡言之,他不覺得這首歌好聽,而且,我倆沒在同一頻道。

那一刻其實我是有些後悔的,我其實已知道他是一個不聽英文流行曲的音樂發燒友,但為什麼我會期待他一聽就喜歡我為之癡醉的歌曲呢?

但其實他不知道我渴望著的是他對我的歌曲選向的一種認同。

而為什麼我渴望這樣的認同感,不是想要博取我的音樂鑑賞能力的認同感,其實是想彼此能增加多一項話題,那麼就少一項分歧,因為事實上,我們越年長,友情越久,但對許多事情的觀點分歧太多了,我們之間的共同鏈結越來越弱。

可是事與願違,我的期待值是放錯地方,放在錯的人身上,特別是像這樣一個只會誠實不會掩飾的人。

我事後分析,其實像音樂、電影、閱讀這些看起來是很生活瑣事,其實已收窄成非常個人、私密的事情,形同宗教與信仰,一首歌的旋律與歌詞,一部戲的台詞或是一本書裡的金句,會不時縈繞在我們的腦海時,成為一個人的思想活動,或是影響我們的信念。

但當我們有機會,訴諸於口向身邊的人分享時,我們面對的是對方不置可否、否定等的反饋,心中只有對牛彈琴的感歎,但更多的是一種沒人懂你的孤寂感。

其實我現在已極少與身邊的朋友分享我最近看什麼書,聽什麼歌,看了什麼電影等這種非常普遍的事情,又是有什麼新信息輸入的新感悟,包括我常買機械鍵盤等這種新崛起的興趣等,一切留給自己消化、咀嚼與回味。

而且,在現代人注意力匱乏的年代,許多個人的喜好等,也不見得身邊的人會想有一份心情來去了解為什麼你喜歡它,表示願意傾聽你的觀點和分享,不是不想說,而是說了出來親近的人也沒願意去聽,最後最好就什麼就不用說,成為自己聽到的喃喃自語,自己喜歡就好。

真相是,許多人是不在乎別人的喜好,而有該喜好者,也不知如何表達。

這也是為何前陣子網上有位妻子在臉書發帖子,假用「斷捨離」的禪味名義,以儲存漫畫會在家裡失火時「幫忙燒死老公」的惡毒脅逼之話掀起議論,在我看來,就是那位漫畫收藏發燒友的妻子根本不屑去理解丈夫為何情迷於漫畫的心頭好,最後是淪為一種主觀的宰制。

這也是為何我這些年來在部落格上抒發一些生活感想,或是我對背包或是機械鍵盤等的物質慾望也寫出來,或者更「陰暗」的是對愛情動作片男星的喜歡也分享出來,這些都是非常個人或是屬於自己的感受與故事。

但我相信,只有表達出來,就會在未來的某時某刻,在一個見不到的平行網絡世界找到同好與知音,很隨機地讓他們找到彼此來對照,原來也有人與他們是同一陣線的。

所以,我覺得我們如果要從身邊朋友或親人來尋求自己眷戀的事物來認同的話,這真的太不現實的事情了。虛擬的線上網絡世界提供了我們這種救贖機會。

那回到自己喜歡的音樂,其實我的音樂口味也是蠻複雜多變,在我這麼多年來的文章中,我都皆曾以歌寄情下筆(讀這裡這裡),要找到與我差不多一樣的口味變化的人,該是很難。

我記得我中學時一度迷戀雷鬼(Reggae)音樂,我喜歡那種節奏感,然而當時只是聽到英文電台播出讓我回味無窮的歌,因為英文差聽不清唱片騎師說出的英文歌名,而且我知道那樂隊的名字。

當時我身邊沒有任何人可以查詢這首歌是什麼歌名,而即使是歌名,是收錄在哪張往期專輯,而身邊的中學好朋友都是聽港台流行曲。

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我竟然跑去唱片行依著歌手字母排列,找到相關樂隊歸納在一堆的卡帶專輯,然後猜想是哪一張往期專輯收錄我喜歡的那首歌,然後我省下了零用錢,買下了其中一張專輯。

最後,我買錯了,我聽完A Side和B Side後,都沒有那首我夢裡都會迴響起旋律的歌。那時真的悔恨到快哭了,因為將吃飯的零錢存了好一陣子,餓著肚子過後拿去賭一把,但賭輸了。

直至很多很多年可以上網後,我終於找出那首歌,至今每次一聽這首歌時心裡還是有一種淒愴感,因為想起年少時那種為了愛而不顧一切的熱情,與傻勁。

但很多人可能也不知道,我在混英文歌之前,也有另一種聽歌口味──時代曲。

我在初中時,曾經一度也很迷戀中國五十年代的時代舊曲,從周璇等到冷門的張帆等我都不錯過,那時我也不斷跟身邊朋友分享,但沒人回應,我對舊曲的狂熱程度是會去找歌詞、錄電台每週二的舊曲點唱節目,還有研究填詞家李隽青的歌詞等,其實這些都打造了我的中文底蘊。

我甚至每週去茨廠街各大書局時,先是搜尋舊歌書看是否有簡譜的歌書,再一本本地買下來,另外也儲存錢,買下周璇、姚莉、顧媚、吳鶯音、白光、李香蘭、靜婷、崔萍、葛蘭、張露、劉韻、白虹、方靜音、龔秋霞、美黛等的百代出品卡帶與光碟。 後來,我對這些舊曲熟悉程度,已超越了我的母親。

有一次,我很高興地,在一個對我表示好感的人面前,恰好談到音樂,我終於可以分享我對這些舊曲的曾經一度的狂熱,因為我找不到一個人表態願意聆聽我的喜好。

對於一個與這些舊曲相逢恨晚近半世紀的人來說,我覺得當年像我這樣癡迷舊曲的人是獨特與罕見的。我那時很興致勃勃地想訴說著我這段瘋狂歲月。

然而當時很意外地,這一個人給我的回應是:「這麼巧,我也是很喜歡這些舊曲的。」我的意外是,我以為我愛舊曲這種冷門癖好,竟然這麼輕易地找到另一個同好。

然後話題的嘜克風轉到他手上,我就閉嘜了,我以為他會述說著他與這些舊曲的結緣來由,或是他在聆聽這些舊曲後的感受等如何,我以為我們會產生同樣的話題頻率。

但最後完全沒有,因為當我反問他喜歡聽哪個女歌手最多,而且是為什麼喜歡那歌手時,他給我的答案完全是泛泛之談,連當時眾位女歌手的歌路、聲線、曲風等較為細致的問題,他也答不出來。

換言之,他當時是為了說話而搶話,我禮讓地出他發言的機會,但他實則上他只是一般的入門級舊曲聽眾,並非是重度發燒友。

當然,我們在交談分享時不是要比拼對舊曲熱愛程度的高低,而我更在乎對方是否有在聆聽及願意聆聽我的內心,特別是一個表示對我有好感的人──最後原來對我有好感,就是將我擺在觀眾席看他什麼課題都要發表演講,而沒有雙向的共情鏈結。

我這些年來其實這麼多故事可以寫與分享,其實很大的主因來自於我喜歡聆聽人家的故事。我借出耳朵来聽,包括許多都是一炮過後的祼身枕邊絮語,彼此走入彼此的世界。

只是我們現時,發生這樣的真心交流真的很少了。

所以,當一個陌生人在隨機的機緣下,成為你的知音,比一個不想懂你、不想理解你的密友或是傾慕者更有温暖,因為最遥远的距离是即使緊挨著彼此,彼此卻是冷漠的。

最後,我選擇回歸孤寂感,屬於自己的孤寂,沒人懂你不打緊,自己懂自己就夠了,孤寂感就是這樣消受了。

我也告訴自己,不必為了趕走孤寂感而去硬硬博取他人的認同感,甚至是向他人求取愛情、注意力。一個人默默地,遇到感覺美好的電影、音樂、或食物等,自己默默咀嚼就可以了。


最後這也是為什麼,我身邊知道我有寫部落格的朋友,其實沒有閱讀我的部落格,我已不勉強了,因為我的文字風與內容不符合他們的閱讀口味,在網絡上我是Hezt,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其實就是一個人而已。


2021年11月13日星期六

孤歌

週五晚上一個人做完健身後,又開始覓食活動。這間學院生集中的大型商場的人潮如織,我鎖定了一個目標,直接奔去。途中就聽到了某間餐館爆雷般傳出了生日歌,一群人合唱著:Happy birthday to you .....大合唱的噪音分貝高得傳出店外,我一邊走一邊聽。

這讓我想起上週我終於與一位閏密出來見面時,就挑了一間稍為少人的餐館敘舊,哪知還是碰上了一群學院生年齡的少男,一行八人吵吵鬧鬧地將整間餐館當作是私人派對場所,此起彼落的爆笑聲及嘶吼聲,如同戰場,有好幾次我倆都得住口,因為我們即使開口,是互相聽不見彼此在說什麼。

最後的最後,這八人一席的華裔少年群,爆起生日歌來轟炸全場,原來是生日會。

我那時一邊想,當年我像他們這樣的年齡時,也試過浩浩蕩蕩呼朋喚友來餐敘,有過生日會,也試過一起看戲、打保齡球等這種入門級的普羅大眾消費活動,之後一定要找一間快餐店等開私人派對聊天,說是非,說香港娛樂圈與我們人生不相關的事,用廢話來度過人生最珍貴的光景。

看著他們八人可以為其中一人慶祝生日會,人人都希望這是一場不會散席的歡聚。但人生與生活就不可能是沒有不散的筵席,這麼多年過去後,坐在我對面的,是一位認識了近三十年的閏密,但其餘的全都走散了,當中幾位是絕交,也有些是連手機號碼都沒有了,更有一兩位是因為欠錢不還等的不願聯絡了。

當這行八人離席時走過我們的桌子,我逐一打量這些青春臉孔,看來有些是雌雄莫辨,有些則該是同志,希望他們在二十年後會記得這場生日會,也祝福他們年年有今日的餐聚。

因為人際的緣份,始止無由,輕舟已過,最終影杳水無痕,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最後剩下的只有自己的影子來陪著自己。

所以我又孑然一身奔向我的健身後的單身晚餐,終於找到另一間港式餐廳,又被安排到沒空調的桌席(通常單身食客會被隨意地安插在隙縫裡吃一頓然後自己離開,在商言商,單身食客不是利益最大化的生意),所以我接受這樣的安排,我也認命了。

吃到一半時,耳畔又響起了生日歌,怎麼又是另一場生日會啊?原來是隔壁餐館內的其中一席又是搞這樣的生日會,同樣的旋律,同樣的走調合唱,同樣的歡呼聲,無名無相,瀰漫在空氣中,任何不屬於我的派對,介入我的生活我的感官的都是噪音,所以我低頭默默地吃著我的單身晚餐。

後來,連餐館的人也要我快些埋單了,因為他們要收爐結帳了,我說我要電子付賬,他們拿了收賬的二維碼牌子前來我的座席,我再以不接觸的電子錢包掃碼付賬,我在哪裡坐下,就在哪裡離開。連在一間餐館,我的走動路徑就只有這樣被安排的一條路,沒有其他路了。

離開時已是晚上十點各店打烊的交際時刻,沿途中還有很多餐館仍是營業中,但已拒收新食客了。透過玻璃幕牆看著一席又一席的食客親友圍繞,觥籌交錯,火鍋店則是煙氣迷漫,一派人間煙火氣間,上演著一場場的飲食男女眾生相。

由於商場側門在十點關閉,我得走更遠的路才能重入商場正門,再去停車場取車,這時,耳畔又響起了某一家餐館的生日歌了,這是我在兩小時內聽見的第三首的生日歌,這麼多人同一天生日,但這麼多人一起為著這無名壽星公在慶生時,我得捲入這些儀式,被逼要參與他們的賀壽。

這一場又一場的祝壽歌,對當局者說是形同是熱鬧又璀璨的煙火,但對局外人來說則是嗆鼻刺眼的煙火霧氣,對像我這樣單身而沒人陪伴的人來說,則是踩過一場又一場的地雷,靈魂被炸得粉身碎骨,因為你會不斷拷問靈魂與人生,到底人生要你見證人家的狂歡才能罷休,才會放過你?

我從商場的a區走到b區時,商場裡還存著一堆又一堆迷失方向卻留戀此地的購物者,或許他們還不想離開,但商店也紛紛到了結束營業時間,人不想走,但被逼要走。

而那一刻是星期五的晚上,也是週末的縱慾開始,所以他們覺得人生多餘的時間,不知要怎樣與心愛與歡喜的人一起去花。而且,這兩年來斷斷續續的行動管制令,將人的物質欲望強壓下來,現在是睡火山甦醒的時刻,人人都眷戀著在公眾場所佔一席位,吸多一些人氣。

而看著這些拉拉扯扯不想舉步離開的購物者,特別多年輕人,讓我想起香港旺角越夜越旺的街景,那些掠過眼前的青春臉孔,那些不想睡覺而神釆飛揚的笑臉,在這樣年輕潮人聚集的商場,你可以看到年輕,但你自己體驗的卻是逝去。

這時候我又聽到了生日歌爆響出來,原來又是路經的餐館,我甚至沒有去看是哪一間餐館,我已麻木了。我突然想到這種場景,有些像我造訪過的一兩間三溫暖,一群群雜交的人在暗中汲取著彼此的精華,探入異體的人生,路過者有機會突然被刺探,就像此時經過商場爆裂出來的生日歌。

有多久沒去旺角?有多久沒去這些不見得光的三溫暖?連2021年都走到11月快結束的尾聲了,那也快是兩年的光景,我生活就有這兩年是黯淡無光的。

後來,我終於來到停車場,得乘搭升降機到達停車場,但那時已有一戶至少七八人的異族同胞攜老扶幼地在守候著升降機,以我對那升降機載客速度來看,加上這戶人家如此龐大要乘搭,我選擇一個人再默默地走遠路,選擇電扶梯回到停車場。

看到車子,拿出車匙,四處無人,我撳下車子電鎖的按掣,「嘀」一聲的解鎖聲,在停車場內特別響,在幽人處,這就是我的孤歌,一個人上車,一個人回家,一個人無目的的回途。

2021年11月12日星期五

為什麼我不停地買鍵盤



為什麼我不停地買鍵盤,我也想找到答案,於是我找到七年前在臉書寫下的帖子,原來當時我已非常渴望要找回這種灰白色鍵帽的IBM初代鍵盤。

而我這夢想,在七年後終於達成了。我真的買了一個復古機械鍵盤,那是四個月前的事情,通過網購買回來,當時有折扣價,這是在七年前不可能發生的,因為當時機械鍵盤還是電競專用戶或是奢侈品,而且也少有這種白色鍵盤,一切都是黑色做主流。

而當今,隨著中國山寨風崛起了,沒有什麼你是買不到,而且價格還很廉宜。

所以,我網購回來後,非常喜悅地,終於圓了一個想望,一個藏在心底裡這麼久的夢。 

 ⚈

對於打字(現在很多人都使用碼字來稱之),其實我從小就覺得這是一種很酷的事情,因為在此起彼落的打字聲下,你的思路像霜雪般降落成形,化成了文字,將無形化為有形刻划在纸上,具體起來了。

那時我的房間裡有一台舊式打字機,可是只能打英文字(當然以前要打出中文字是需要植字的繁雜工序),那時我的英文和馬來文是破爛不堪的,打字機對我來說根本無法讓我表達自己,我只是偶爾用來打字玩耍,就純是要聽那股脆亮的打字聲,那時的打字像是一種塗鴉。

後來,終於迎來了電腦時代,中學時我們有上電腦課,就是使用灰白色鍵盤來學習那些簡單的編碼等,但其實那些電腦課是非常無趣乏味的,我們只是為了考試而接觸電腦,而且每節課僅有半小時,摸到電腦就如同摸到金鵝蛋般可貴。

直至成年後,我記得第一次擁有桌面電腦時打字的喜悅,而且那時我終於可以打中文字了,用自己的母語來打字出來,彷如找到一個發聲的麥克風。盡管那時是使用讓人痛苦不堪的「南極星」中文輸入軟件,碼出來的漢字展示一撇一捺時,還可以看到筆劃會有细格子,非常粗糙。

但那時我的電腦,正經起來時是用來做大學畢業論文之用,但不正經時,就是闖入無窮的互聯網網海,鍵盤其實更像是一個鑰匙,讓你打開互聯網新奇的世界。

接著初入職場時,當時公司是提供桌面電腦供員工使用(當年筆記本的價格是超貴,而且也不多見,就像大哥大手提般是奢侈品),當時人人的鍵盤都是白色鍵帽,我當時用得乏味極了,特別是這種白色鍵帽的,用久後除了會打油出現亮光,由於是共用鍵盤,很多鍵體是被打壞了,而且白色鍵帽會發黃,一斑一斑的,十分難看。

後來公司的電腦又維續升級了,開始引進黑色鍵帽的新鍵盤,當時我是虎視眈眈那些新的黑色鍵帽鍵盤,感覺上會是很酷的打字體驗,而且還特意去替換了這種新型黑色鍵盤來放在自己的桌面電腦,其實也是貪新忘舊。

接下來幾年,開始盛行筆記本了,就使用筆記本自帶的薄膜鍵盤,但那些薄膜鍵盤的反饋感很弱,適合辦公使用而不會形成噪音,只是你會覺得每按一個鍵就像踩屎一般被吸住,完全沒有爽感。

後來,我在使用筆記本當自用電腦時,我另添購了不同的鍵盤銜接,當年在公司打字是「共產」形式來共用鍵盤,而自用筆記本時,終於可以「私有化」自己的鍵盤,那種私人資產的擁有主權感是非常讓人感到滿足的。

至於鍵盤,全黑色鍵盤也成為風潮,而且已是市場主流,我在公司及回到家使用電腦時皆墨。直至白色鍵盤已絕跡市場了,而當年情迷黑色鍵盤的情愫漸漸消褪,反之越發地感覺厭惡,因為這樣相處下來,就是十多年了(真的像老夫老妻,相處久了,就喪失了之前的那種激情)。

然後我才一直醞釀想找回舊款鍵盤,回到過去的一種懷舊情懷,更像是對過去的一種致敬。或許,想要找回當年的心情──看著這種讓我的手指蠢蠢欲動飛舞的鍵盤,讓我想要傾訴一切,那種外放的初衷,還有當時寫《亞當的禁果》部落格時那種泉思行雲流水的痛快。

只是當我終於以平民價買到這種灰白色鍵盤時,我的需求又變了。

我發現我不能忍受那種空洞的打字聲,可能是鍵盤的盤體是由塑料製成(造價成本因此低),而且軸體也是中國生產的,所以是有一種很重的塑膠感,造成打字時有一種空罐子特別響的空茫。

但買鍵盤,就像找對象一樣,始於顏值,但終於內涵。

而且,那時是行動管制令之下,我沒機會去嘗試這種機械鍵盤的手感如何,所以果真到手後,才發現與所想的有落差。

所以,在行動管制令松綁後,我終於摸上電腦實體店,逐個牌子去嘗試不同軸體感受打字手感及細聽各軸體的反響聲,才漸有頭緒。

而那時,我才發現自己又情陷另一個鍵盤。


這把白色鍵帽的機械鍵盤,特別的是每枚鍵帽都是另有透明鍵帽包裹著,這是我從未見過的鍵帽型,而且由於有透明塑料鍵帽包裝,所以肯定不會脫落或是變黃。

但這款白色鍵盤讓我想起我在初中學校長假去超市當收銀員時,當時收銀機就是全這種浮凸鍵盤的機械,而且必須每件物品都輸入一組編碼,才會顯現價格(不像如今現在是使用紅外來線來掃瞄即顯),過程相當冗長麻煩的,只是那些收銀機是不能打字的,只能敲打數字鍵而已。


(收銀機示意圖)

當時收銀機的鍵帽,其實就是用層壓覆膜方式來保護鍵帽字體剝落,否則按錯物件編碼或是輸入錯誤金額時,就是大事情。

我看著這台獨有的示範鍵盤時,為之一動,再三詢問之下,才知這是限量版的鍵盤,目前已停產絕版,而且其他款式也沒使用這種覆膜包裹的鍵帽。

後來,我連上網購平台及該廠商總部詢問,皆被告知賣斷市了。

但有互聯網的世界,就是打開另一道門的平行世界。

在一週內,我就找到了有人在二手貨網售平台兜售這款絕版鍵盤,我馬上下手訂購。脫手者是一個年輕的電競女生,我們見面時她穿著短衣熱褲出現,交貨前她對我說,由於新買了鍵盤,所以這舊鍵盤(也只用了一年)就癈置了,才打算脫售。

我們一手交貨一手交錢,但她拒絕收現金,而要我現場用App手機轉賬,原因:她沒有褲袋來裝紙鈔。

我怔怔地看著她,「現金為王」這道理,看來不是新生代認同的真理,她們寧可要看不到的錢進賬,也不願穩穩地掌握著紙鈔,對他們來說,錢很重要,但錢存在的形式更重要,她們只相信便利與虛化。

回程中,我捧著這新入手的二手機械鍵盤,想著我是因為懷舊,才第一次去買二手鍵盤,我嘗試將摸不到的舊回憶具象化形體化,讓我漸逐蒼白的青春年華,再點燃一些彩色記憶。

但新生代,寧要看到自己的銀行賬號多了幾個進位數的款項,或是馬上除掉舊物而上網寄售,那是一種務虛與決絕的消費心態與理念,與我的戀舊與主張實體穩操的想法完全相反的,意味著,我真的已是邁入人家的長輩了──我的深信不疑,她的不可思議。

但想一想,以前我童年時最喜歡逛的就是文具部,總之關於寫字的一切文具,我都非常亢奮,到中學時我更是原子筆收藏狂,收了幾千枝原子筆及更換筆芯等(這可以花另一篇文章來寫)……

沒想到現在寫字的機率是一個月不到一次(主要只是做一些批注等而已),鍵盤或手機已代替了紙筆,時代決定了我們喜歡什麼,也為我們淘汰了過去與我們親密無間的夥伴。

我們無法挽回逝去的,就換了不同的物質來追憶這些舊記憶。

現在,我在使用著這二手鍵盤打著這篇文章,而前一屆的灰白色的復古鍵盤已收納起來了。我現在是想著還有什麼機會可以善用這灰白色復古鍵盤,或許就像那些收藏200對球鞋的年輕人一樣,看心情穿用。

買鍵盤似乎成為我的另一個新啟動的收藏癖了,從MCO到現在的兩年內,我已買了四把鍵盤。

有些像納妾的財主一樣,才有二妻不久,馬上再有三妻了。我覺得這有違我過去節約為美德的消費習慣,而且個人選擇應該是從一而終才是優良的傳統──這是社會教我們的美德與價值觀。

然而,就像男人一樣,在三溫暖裡,即使是一拍即合的炮友對象,嘗試了就是結束。在歡場上這種貪新厭舊的選擇傾向,我開始運用在生活裡,感覺上不是一件好事。

我可能真的要走向polygamist這一條路,單一對象,可能不適合。假設我是一名直佬,我可能是那種會出軌的人夫。

只是我現在是以購物或機械鍵盤來測試與考驗自己的忠誠度,總比我做為一名人夫來去偷食傷害到一個妻子來得好吧。

我現在連臉書的market place也會去看不同的網友脫售各式各樣的二手鍵盤 ,漸對各品牌的市價與二手價有些了解,但清一色都是黑色鍵帽鍵盤,而且是市面上也看到的常規品牌,讓人感到乏味。

至於那些中高端的機械鍵盤,價位是500令吉以上起跳,雖是一分錢一分貨,但以我貪新忘舊的本性來看,我想可能我會越買越貴,但怎樣都無法滿足到自己,買鍵盤將是我填不完的坑。

所以,節制自己是讓自己的購物慾望退燒的抗力。


2021年11月5日星期五

老友記的十年

 那天晚上,終於看了《老友記重聚特輯》。

 

這是一個久違的觀看,我一直說要看看這特輯,但就是沒有機會與心情,所以一再錯過。

我也沒想到是以一種紀實加連場訪談的手法,並還原當年的場景來拍攝這特輯,我還以為是有什麼延伸故事。但這樣也好,這是一場回顧,也是一場重溫。 

我在初始那幾幕時,真的被飾演Joey的Mat LeBlanc與Matthew Perry給嚇倒了,這兩人的老態是六人之中最誇張的「前進速度」,反而我也很喜歡的David Schwimmers樣貌上並沒有多大的改變,身型體態也保持得很好,至於女演員,除了Courtney Cox有明顯的整容樣貌,但基本上另兩人都是漂亮地老去。

其實這六名演員,我是每個都很喜歡他們的容貌,可以說著迷了,也喜歡他們的人物設置,我觀看這麼多電視劇以來,沒有任何一部電視劇讓我同時覺得整體陣容都很順眼的,例如《Sex and the City》,我最討厭及看不順眼的就是Sarah Jessica Parker,我覺得她根本不配演女一的位置來演Carrie Bradshaw。

我對《Friends》的印象很深,除了顏值吸引,但內心裡還有渴望著看三位男主角的赤膊畫面等,是那種摻雜著性幻想去觀看的一部喜劇。而當時也是我學英文時熱衷期,但往往是看著馬來字幕來明白劇情。

後來,這特輯重溫一些往期劇情時,我感到有些陌生了,即連其大結局我其實也沒有看。我馬上上網搜索這長壽劇的播映期,原來是1994年至2004年。

這十年,我在做什麼?

回溯去想時,這套劇是我在十七歲那年在美國首播,那時是1994年9月,我讀著高中,正陷於痛苦的理科生學習生涯中,因為我跟不上理科班的內容以致成績一落千丈。

馬來西亞在轉播時應該是至少有半年年的播映時差,我想那時我首次接觸時該是唸著中五了,正在拼搏著馬來西亞的政府考試SPM。

那麼我該是在18歲時才開始觀看,然後應該是看了兩季,過後我就離家住宿舍上大學,電視機脫離了我的日常生活。

可是為什麼我對這齣劇印象那麼深?我只記得它陪伴了我好久好長的歲月,但事實上,我該是在1996年起,是斷斷續續地觀看,因為很多時候沒來得及回家看,電視也沒有重播環節,特別是尾季集數,我該是錯過了很多集,因為那時初涉職場,該是忙死了。

而這齣劇,是我當時在大學唸書時趁週末或連假時回家的理由之一,可見得它當年在我的生活裡是帶來多麼重要的拉力,它可說是我生活動力的泉源之一。

我在一邊看著這特輯,除了感慨著時光荏苒,但當然也回想著1994-2004年之間我在哪裡,做著什麼。

這時候一想,那可真是我的人生中最多變化的十年,而且運程起伏最多。

在表面上,我是循著一般年青人的成長軌跡:

高中畢業➡️意外考上大學➡️大三時拼畢業論文(到幾乎虛脫)➡️大學畢業後馬上進入職場➡️買車供車成為月光族➡️淪為飽受上司蹂躪的社畜➡️➡️人生第一次跳槽➡️申請讀研被拒等等。

但我另一條躲在櫃裡的人生平行線也開展了,那是屬於內心與情慾的:

確立自己是同志➡️不斷搜索同志、男人的一切➡️希望可以看到更真實的男體➡️終於有了第一次性經驗➡️終於被成為炮友➡️➡️➡️➡️➡️《亞當的禁果》部落格誕生在老友記告終的翌年。

這些種種人生哩程,都是鑄造我的人生價值觀的重要過程與養份,沒有這十年,就沒有今天的我。

我現在連這十年的每一年有什麼重要事紀,回想起來我都記得一清二楚,發生過太多的傷悲、肉體上的痛苦、心靈上的破碎,當年自己的糾結與自負,到最後被摔得支離破碎各種,快樂和不快樂的比例是10:90的。

說到底,生理年齡上從少年到early adulthood,其實不論是身心靈都會起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迷茫,也因此迷航。

我在低谷時期,曾一度去鑽研命理,只求解答:為什麼我會這樣---因為我真的解釋不了發生在我年輕時的運氣怎麼會這樣崎嶇,所願皆落空,例如當年上大學時為了申請獎學金,我曾經寄了逾五十封獎學金申請書,全都因我讀的科系是冷門系而落選,然而我身邊的朋友完全沒有這種繳學費的煩惱。

而我,最後申請到需償還的助學金,還是在2004年後工作的幾年,才陸續還清。

總之,那些年人家得來全不費吹灰之力的事物與人,我拼了全力,卻事倍功半,甚至一無所獲,從考卷分數到就業機會,從賺錢能力到前景等等。

後來,那些命理知識告訴我,我就是天生少年運不濟,這是自帶的命格。怨不了誰,或許只能怪自己修行不好。

我還有什麼話說,我不得不相信這就是命,宿命。

我後來看著這《老友記重聚特輯》時,默默地流下淚來,看著熒幕上的人物已年華老去,看著歲月的痕跡是怎樣刻在男演員贅肉垛垛的臉上,也好奇這些演員一劇而紅後為什麼光芒盡失(例如Matthew Perry我再也沒見過他演其他電影電視,他一直就是Chandler Bing)

看著畫面穿插著舊場景時,鏡頭上帶著的是六位演員脆卜卜的光澤臉蛋,那是風華絕代的印記,但切換成當下的老演員時,不得不感慨說,過去的,真的過去了,都該要放下了。

在特輯中有訪問球星David Beckham的一段懷念的訪談,說到他有時到異地踢球時,他回到酒店時必會開啟老友記的特定一集來看,不論多累多不快樂,然後一邊看,一邊傻笑治愈自己。

的確,一套長壽喜劇能維持十年,一定是有其治療特點的。

剛才我重新開啟第三季(1997年首播)的《老友記》來補看,光是第一集的笑場,幾段鋪墊得的笑梗已讓我爆笑了幾次,包括一場提及Ross對Chandler說,閨密無所不談悄悄話時,連男友的girth都會提起,我看的中國盜版版本是將這關鍵詞直譯成了「腰圍」時,完全get不到其笑點的神韻,但是那時我一聽,不自由主地狂笑起來。

那一刻,我是真的用耳朵聽見劇中人說的英語單詞是意指什麼 (以前我聽英文時是如同聽不入心的),第二是我一想到男人的girth時馬上意會到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因為,我真的體驗過不同的girth了,而且我還記得當牛爆紅但已息影的一個禿頭神鵰巨根g4pay男優Girth Brooks.....

或許,現在是要感恩1994-2004這十年打磨過的自己,沒有這十年的養成,沒有今天的我,我該對當下的我感到知足和快樂,或許,我真的該開始喜歡當下的自己,該與過去的自己和解,今晚算是一場與歲月的真心告解。

 

ps:我身邊的老友沒有一人是追看這部劇,真的找不到人來分享這些心情點滴,有時我真懷疑與我建立起友情的老友到底是奠基在什麼基礎,因為即使是最基本的聽歌與看戲喜好,我們已截然不同---我多年來是跑洋人圈,而他們是王菲等港台等演藝圈,而且對洋人的樣子還長了臉盲症。而即使我現在轉看中國了,他們對大陸劇或綜藝也冷感。

我想,這也是為何我覺得《老友記》這部劇為何離我這樣近,因為我在自己真正的老友身上所無法獲得的,都投射在這部劇裡去吸取了。


2021年11月1日星期一

流浪者

常常一个流浪在各大購物商场,我的生活出现了另一种角色──生活觀察者。

有時我去的是印裔或馬來人集中的購物商場,就會看到很多中生代家庭組合出遊,即是中年父母攜著15歲至20歲的子女一起出遊,而且這些子女是兩三個。

這些組合會特別顯眼,不是什麼理由,而是因為他們喜歡在這些較冷清的商場上,一行併列地行走,形成整個走廊可行走的空間因他們的橫行而被切斷了,你得在身後喊他們一聲,借過。

他們是屬於拖拉機那一類,行蹤之處,走在身後必有阻礙。如果走到電扶梯時巧遇這些家庭組合,你還得遇上紅燈似的,因為他們會在電扶梯口討論要去哪兒,而不會理會巳阻礙到身後的人是要前行的。

你得花人生的至少三十秒來聽他們用興都語/馬來語摻雜英文來討論哪些店是在哪個樓層。

另外是他們的步履特別悠閒,而那種慢步調,猶如舉步維艱,但卻是樂此不疲的慢。他們視這種是一個集體家庭休閒活動,所以成了一隻隻最不顯露野心但橫行霸道的螃蟹擋路閂,你怎樣穿插也不行,即使喊出了「借過」,但他們就是樂在與家庭成員聊天而毫無戒備或讓路之心。

有時候,看著那些小太陽家庭,即是年輕父母攜著幼童出遊者,那些孩童會奔竄而不會磅位重的體積礙位,至多賜給的是耳畔的嘈雜音而已。

然而這些成年子女+家長組合,確確實實是形同拖拉機般地慢駛,不管身後的路人是如何地要沖鋒陷陣。

有時我也在那些廉價的食閣(因也負擔不起那些動不動就30令吉而沒封頂消費的食肆)用餐,這時也會看到週遭都是家庭食客,有些中年父母會接過成年子女吃不完的食物,將盤子移至自己眼前,繼續掃除捲入肚子裡。

看起來是一家和睦的天倫樂的景象。

我不禁在想,馬來西亞華人家庭是否有這樣的成年子女伴著家長遊購物商場的?有是有的,但只有在那些較大型,以及沒有那麼友族色彩濃重的商場出現。

但是我粗略的觀察,這類華人家庭組合是出現得比友族來得少的。

我只是很好奇,這些少年子女,他們不該是有自己的朋友群嗎?而且青少年是青春叛逆期,自己開始建立有異於父輩的人生價值觀,怎麼友族的家庭還可以維擊到攜著青少年子女出來一起同遊?

是否是我們馬來西亞華人的家庭觀念相較之下比較薄弱?所以將子女養成了青少年後,其實很難找到機會,還有子女是媽寶似地黏著父母一起遊購物商場?

我記得我是在初中開始,已掙脫我母親的束縛而自己去商場遊逛了。後來,在20歲至30歲之前,在家庭關係還未鬧得太僵時,還舉家一起去購物商場逛逛,但已覺得走苦差,因為一等再等補妝等,或上雲頂高原等,然而30歲後減少到只有新春時才一起去購物商場拍照,而現在我連這些也懶得做了,連電話也少了。

現在人到中年,只想好好一個人獨處,要自由不羈地,不必交待何處與時間等,有時連招呼也不想打了,一些禮儀式的無意義舉動,能省則省。

而有緣者,或許我還有興趣聽聽你的故事,但更多時候,我覺得錯過彼此,也是最好的故事了。我已不再像以前那樣,愛聆聽他人故事的人了。或許,在自己的故事多到滿溢出來時,要找聽故事的人才最可貴。

所以我看到這些中生代家庭攜著那些青少年或early adulthood的子女時,是有一些感慨的,因為這也是我們有過的時光,只是那些時光回不來了。而且,沒有那種心境了。

當我們這些同志繼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疆流浪,但同齡人已掙脫了父母的原生家庭,再自己結婚育兒建立自己的家庭,換了另一把commitment的枷鎖套在自己的心靈上。因為,始終你的內心是要對自己的家庭負責任的。

然而不婚與單身的子女無子女無伴侶,水過無痕,20年前的自由與20年後的自由還是一樣,只是感悟不同了。

但是,我自己還是在原生家庭裡生活,回家是對著母親,外出是一個人,基本上我的生活基調沒甚改變,即連談話對象,信息輸入來源都是同一處。

我現在常一個人在購物商場的食閣看著眼前一桌桌的家庭用餐時,卻開著耳機聽著八十年代的香港勁歌金曲,即使外圍的世界恆變,同齡人也物是人非,但此時此刻,我只是局外人,耳畔的音樂代入了那時代的氛圍,恢復年輕時的心境,我彷如還是少年,成不大的心靈,躲在繼續蒼老與持續孤單的肉體裡,等待下一次在哪個已婚男人的肉體上流連,或是哪一個出軌的同志身上流浪。

當人人都有歸宿時,我是朝著已決定的宿命邁去,我的目標就是沒有目標,淡淡地一個人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