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ent Posts

2010年11月9日星期二

邈邈星光TVB

港劇,已是生命的曾經。那是一幅已遺忘的星空,如今只是邈邈空寂寥,已失去昔日的熠熠星光。我沒有再追港劇,但時而看著母親坐在沙發上時,我一邊進餐,沒有對著電視,一邊聽著那些歷久不衰的對白,還有那些配音。

不變的是劇情,永遠是多角錯。對白也是沒有張力,只是一些舞台劇般的對白,膚淺,沒金句。變的是現在的港人說話時,多了很多很奇怪的歪音,不是走音,而是那種矯揉造作的尾音、嗲音。還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英文字句,華洋摻雜。

還有那種配樂──看時裝劇的笑料場面時永遠都是那種像馬戲團般蹦跳出來的零碎音符,來烘托出那種歡愉的氛圍,但聽起來是一成不變的。

而在愛情場景,現在的港劇是愛配一些意大利歌劇似的,或是英文歌,來炒作出那種悲壯、淒切卻又無奈的心情。

我是在那溏心風暴後的連續幾套劇集,發覺港劇的配音有這種通病。配音很多,都是用來補白,補充劇情的疲弱,在一幕幕戲出現凝聚的張力時,往往是音樂就響起,來掩飾那種蒼白。如果劇情寫得嚴謹,對白寫得力道萬鈞,其實不需要太多的配樂,加上演員的演技,配樂不需要喧賓奪主。

選太多的西洋歌曲,是否意味著中文歌壇已沒有好歌曲可選了?或許是唱片公司的版權問題,才導致TVB的港劇需要媚外向西洋樂壇靠攏。

劇情是不需要多看的了,你知道其一,就知道其二。你說我不看港劇,但那種對白,在飽食後的幾分鐘坐在沙發上看時,港劇還是不知不覺地滲透我的生活,即使我已說過我要抵制港劇。

由于許多劇到最後是怎樣收尾,我都一無所知,有時會問母親:咦,那XXX播放完畢啦?

所以,不少港劇在我的腦海中,都是支離破碎,一幅不完整的拼圖。有時我卻會突如其來地想:咦,那套講述宣萱飾演女法官,陳錦鴻飾演小男人的什麼「老婆大人」,後來怎樣了?又或者,「烈火雄心III」到最後那個我最討厭的胡杏兒及鄭嘉穎到底有沒有分手?

不論怎樣期待或去想像,港劇到最後到是虎頭蛇尾的,都是愛情氾濫成災,像一幢幢未建峻的爛尾樓,成為廢墟。

有時我又想,到底現在TVB一個如此龐大、如此雄厚實力及歷史悠久的跨國機構,為何會一年不如一年,為何會粗製濫造「再循環垃圾」?到底當年港劇的優秀編導、演員人才去了哪兒?全都去了電影圈?或是北上到神洲發展了?

我兒時看的港劇是那些「千王群英會」、「萬水千山總是情」等的,當時那些編導人才有王晶父子、杜琪峰等吧,然後他們就到了電影圈大放異彩了。到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TVB還有一些佳作,只是在1997年後,就好像沒有讓我印象太深刻的作品了。

如今香港回流中國這麼多年了,許多移民到海外的演員也返港拍劇。這是一種吃老本的可悲現象,因為這一代已製作不到經典,所以用上一世代的菁英來循環,彷如幽靈再現。

所以吃著老本,就是看「老餅騷(show」」。現在ASTRO播放著是去年TVB的台慶劇,我有稍微留意,這套劇我想較為最新生代的該是馬國明、陳敏之了吧!但兩人形同路人甲乙丙丁而已,中生代的馬德鐘,也演得不像樣。

領銜主演的呂良偉、羅嘉良、薛家燕、袁詠儀、郭可盈,以及戚美珍,還有老戲骨許紹雄與劉紹銘。這幾個都是tvb過去幾十年來的當家小生與花旦,當聚集在一起時,等于垃圾大雜燴!

呂良偉眼神呆滯,臉部僵硬,是否打太多botox以致沒有表情?即使他還是保持著一頭濃髮與俊俏的五官。

薛家燕像當年七仙女那種演法,到底她是否有成長過?

袁詠儀讓我看到《我愛玫瑰園》時那種神情,還故作天真與情痴。

郭可盈看來削骨手術失敗,還放不下那種「我是花旦」的高傲身段,那種驕矜彷如要告訴全世界:我仍是很迷人。

戚美珍最敗壞,像個木頭人。我那時沒看鏡頭,只聽她在與呂良偉談判離婚時的語調,以為她是在中學演著舞台劇,生嫩、沒生氣。

為何要將這些「古董」擺放出來,以如此差勁、如斯迂腐的爭產劇里獻世?我覺得如果戚美珍若沒有復出演戲,我還會對她當年演的《黃金十年》的美好印象。

或許當年這批演員的演技是一流的,然而時日已久,演技已生疏生鏽了,再加上劇情劣等,將他們內內外外的弱點都一一曝露出來。

我看著他們在電視的一舉一動時,覺得這像在「鞭屍」,鞭著當年一批精彩演員的屍體。

你怎樣還能去想念港劇?過去的只是懷念而已。

最近還有人又介紹我看《讀心神探》,我心想:又來抄?即使易名易容,你怎樣拍不到英文原莊版本的《Lie To Me》(千謊百計)。以前CSI也翻拍了,Desperate Housewives也翻拍,出街後統統就是爛貨。為何港劇沒有優秀的編劇人才去編寫、搜集多一些不同的題裁?為何港人如此迷戀言情的愛情故事?

現在我還聽到一些朋友在追著港劇,我的阿姨更會定時去買dvd來看,我每次一聽到這些談話內容時,我實在按捺不住會蔑一蔑嘴角,由衷地打從心裡油然而生:鄙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