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舞台劇後,我很失落──是因為我很失望。
這舞台劇是李永強班底的作品。他們在4年前創製了《折翼天使》舞台劇,我拿到《亞》劇的紀念傳單時才剛知道原來《折》劇如此受落,不止拿獎,還有加場演出。
空盒子?
所以,每個人都很緊張此次以同志為課題的《亞當物語》會有些什麼看頭,每個人都帶著一些期望進場,有者老遠來捧場,也有者連看了幾場(我聽到在場有人如此向友人炫耀)
《亞》劇共分3個故事來敘述,長達2小時10分鐘的劇碼。可是老實說,我是由頭看到尾時都是呵欠連連,偶爾會有笑意,那是皮笑肉不笑的反射性笑容。
故事的主題只圍繞著情感、記憶、放手、抓緊四個關鍵詞打轉。但這只淪為口號和門面而已。
《亞》劇除了這個主軸,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空盒子,一打開後,什麼也沒有了。
即使這個盒子的外觀,也是乏善可陳。
「妹仔的春泰」:加工味精特別多
導演此次使用多媒體的協助,在背景方面都加插了影片來鋪排情節。第一個故事是「妹仔的春泰」,幾乎是80%以預先錄製的影畫來牽引出故事情節,就是非常取巧的作法,之後每個故事都用影畫來交待情節,連基本的背景與道具都變不出多少花樣,多媒體映象反而像喧賓奪主,映象應用來表達一些「意識流」的內容,例如夢、幻覺等。
現場的觀眾像通過鏡頭來看舞台劇,除了顯示製作班底「不務正業」,更將劇作搞得不湯不水。
「妹仔的春泰」先是敘述兩個「兩小無猜」的17歲同志如何相戀。但是,我真的看不出兩個乳臭未乾的「少年演員」是如何擦出愛火花,那種吵吵鬧鬧、你追我逐的情節是怎樣爆發出愛意?倒像是小學生下課時一起玩跳繩等的互動。
(我聽過不少校園的同志情愫故事,絕對比風花雪月的場景烘托來得更動情!)
我認為選角是一大敗筆,兩個『影像客串』的演員實在太稚拙了,完全沒有人物特殊性的「戲感」!
我看到兩人在沙灘上翻滾而互壓時,有一種「恐怖」的感覺──世風日下,我們像在看孩童搞同性戀一樣。
到最後,故事情節落俗到說這對好朋友要分離了,而擷取浮萍來示意依依不捨的分離,其中一個說要採「一對的浮萍」來贈送對方。天啊!竟然用上「並蒂蓮」的意象來比喻,這可真媚俗和粗糙得讓人疙瘩。
這情節完全就沒有當代性性浪漫和感動,完全是硬加上去的煽情味精。對白粗淺,薄弱得可憐。
到後來情節轉到兩個老人相遇了。其中一個才說「我當年是喜歡你的,我要說出來,我不要耿耿於懷…」。那又是另一輪的雞皮疙瘩,你能想像兩個老阿伯「談情說愛」的情境嗎?該含蓄的時候沒有含蓄,老年人不是這樣說對白的,拜托。
如果看過《夜奔》這電影的人,都不會忘記林沖在車裡觸撫著黃磊的手來示愛,然後黃磊抽離手掌來婉拒。只是一個動作,就可以簡潔俐落地流露蘊含的情意啊!為什麼要硬生生地叫一個老阿伯來說「我是喜歡你的」,簡直是硬拗,難道沒有藝術一點的表達方式嗎?
「妹仔的春泰」佔據最長的時間,然後就中途休場,之後回來再接受「轟炸」,因為輪到第二個故事登場,就是「當恐龍遇上金剛」。
「當恐龍遇上金剛」:小醜戲愚化同志
(可是現實裡,真的有這樣的人。)這種八婆而近似BITCHY的花旦,也成為直佬世界污名化和標籤同志都是人妖的圖騰。(但不是每個同志都這樣娘娘腔啊!!)
這個故事像反智鬧劇多一些,有點像《十七歲的天空》類的無聊情節。再一次,我們看到演員在演獨角戲,因為劇本沒有張力和彈性,都是乾澀澀地在推動劇情。
或許大家都在爆笑著,只是因為演員夸張的動作,而事實上那些嘶啞方式吐出來的對白沒有個性,對話好似有一搭沒一搭地閒聊,空洞無物,情節雜亂無章,真的索然無味。
如果是要搞喜劇,對白就應著重機智,要簡潔明快,而不是靠演員過火的演技來渲染喜劇氣氛,那更像小醜戲。我只覺得這故事給我一種愚化同志的感覺。
「永恆的風」:偽文藝的炮製
而最後一個故事「永恆的風」登場,應該就是壓軸戲吧!但是,故事不「通情」,更不「達理」,沒有基礎的敘述主調,就顯得言之無物,因為主軸是說年輕的主角患上老人痴呆(Alzheimer's disease)
年青人也會患上老人痴呆症的嗎?請多一些常識好不好?
而此壓軸戲犯了最大忌是,是另一個主角將前半段的故事情節「說」出來,而不是演出來,彷似默劇時代的旁白員,譬如說著他如何與犯痴呆的主角相遇,我以為我回到以前「收音機講古佬」的時代。
舞台劇是一種演繹啊,為什麼都要將劇情說出來?而劇中人物的刻劃過于空泛,在製造情節張力時更是蒼白無力,竟以主角的死亡來推動高潮,沒有巧思,也沒有創意。
我現在記不得對白中有何佳句,只感覺那是偽文藝的炮製。
演員是唯一中看的傀儡
我仔細看每個小故事的主角名字,不是娘得十分女性化──妹仔、聞風、春泰(我會想起白先勇的《孽子》中的阿鳳這角色),就是土得讓你會作嘔──興隆。而對白中就用這些名字來作劇情內容,例如將「春泰」喊成「春袋」,我聽起來就十分刺耳。
而那張宣傳冊上,所有演員都是裸身拍人頭照,就像「鴨仔店」一樣的選項菜單。需不需要印製得如此齷齪意淫?
如果你要我打分,以上都是我認為應該扣分的地方。
要加分的是,演員的表現並不弱。在粗澀和無稽的劇本下,演員只唯一可中看的傀儡。
黃國正長得蠻帥氣。他是我全場的焦點。(似乎每個演員都非常短小精悍,連肌肉身栽都欠奉)
若與四年前的《折翼天使》相比,我會給《折》劇高分一些,高分的原因是:矯情的程度沒有這樣明顯。
沒有靈魂的劇作,就像沒有肉的骨頭一樣枯燥無味。在劇終時我並沒有拍掌,我還有一股衝動要求「退票」。25令吉的入門券,讓我見證所謂的本地名牌舞台劇的價值。
我始終覺得,要以同志題栽為號召作商業消費品,至少應具備最起碼的水平與品質,我依然非常desperate地想看到有更好的佳作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