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圖,是關丹萊納斯稀土提煉廠的廠內一瞥。人家已如火如荼在趕建,整間廠大刺刺地矗立起來,迄至去年12月時只剩9%還未完工。
而我們在網絡上,才開始急躁地怒吼。
如果你是身在馬來西亞,或是有馬來西亞的朋友,你或許在近幾天來發覺人人都在面子書上怒吼著萊納斯,許多人將大頭貼相片改成了綠色。
更多的是因為收到了這樣的訊息:
「如果你願意,不管你身在何處,請您在馬來西亞時間2月26日早上,為馬來西亞和這個地球盡一點棉力。 1.活動時間:2012/2/26 0900開始 2.活動內容: A.在任何一張紙上以你創意的方式繪出"Stop Lynas Save Malaysia"字樣,並在領著你的創意在你身處的地方或尋找一個地標拍攝起來,上傳至Facebook、twitter、blog、plurk及任何屬於你的空間以示聲援在馬來西亞的集會出席者,及反對萊納斯厰的興建。
同時,亦歡迎大家一同上傳到這個活動空間,以讓大家欣賞到你的創意。 B.歡迎各位將大頭照轉換成 himpunan hijau 2.0 logo。」
在面子書上,已被那些自拍照,舉著紙牌各式各樣的相片給淹沒到窒息,那種直射瞳孔的壓迫感、那種怒潮溫度的焗熱感,讓我不禁想問:到底你們是否知道自己真正要反對的是什麼?
一些人將「Stop Lynas Save Malaysia」中譯成:「反稀土」、「反萊納斯」、「救馬來西亞」等等。
但我們不是反稀土,也不僅是反萊納斯,而是反對萊納斯公司在關丹設立稀土提煉廠,這些標語,簡化了太多太多的訊息。
真正了解稀土提煉廠的弊害的人有多少?
那到底為什麼要反對稀土提煉廠?廢料處置問題。那如果我再問:到底有何廢料?你或許會說:「因為有放射性廢料」,那麼我再追問:到這些放射性廢料有什麼危險?
你能說出這些放射性廢料中的含毒物質嗎?其半衰期是多少?對環境生態的影響還有什麼?答案是釷與鈾。
那麼回到最基本的是:稀土是什麼?到底稀土有何功用?
你可能辯解,這些化學等的由專家解答,我只知道我要反萊納斯,反稀土,我只知道有毒。
但答案不是那麼簡單,不是如斯直接。我們的反對,是針對性的,不是去反對萊納斯而已,而是反對這間在關丹格賓工業區靜悄悄落戶的提煉廠,而且還要記得其英文名是:LAMP(Lynas Advanced Materials Plant)──萊納斯先進原料廠。
大家一起穿綠色,一起舉字牌,只是一種情緒上的渲洩,卻是虛無的表達,因為你在離線後,是否會繼續關心萊納斯稀土廠?那麼對全件事態是否有深入的認知?對稀土風波是否有居高臨下觀全面的視野與格局?還是陷入見樹不見林的盲點?
集體的怒吼可能響徹雲宵;但在虛擬世界是聽不見的。有人或許可辯說,至少大家都醒覺了,一起張開眼睛來看清事實了,但我想問:這稀土提煉廠爭議鬧出快一年了,大家的眼睛是否有張開過?
到底大家只是在2月26日、去關丹赴一場萬人集會;或是在虛擬世界裡拍一張舉牌相片來喊反對而已?這是臨時湊興/助興,還是人云亦云,一犬吠影,萬犬吠聲?
要真正反對的,應該是為什麼政府不透明地招引了這家萊納斯司在大馬設廠?那麼是誰在招商?(是國際貿易與工業部、以及科學、工藝及革新部)。那麼是怎樣審核外資項目的?是由哪一個專業單位去核准這項投資項目?(那是原子能執照局。)
為什麼沒人知道,為什麼只是由美國的《紐約時報》驚爆此事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馬來西亞比中國更厲害、更勇敢,而敢敢地招來這場環保大災難的投資項目?
到底是否有人詰問這些招商程序?──為何置利益在人民福祉之上?為什麼只顧商業考量,而沒聽人民聲音?
為什麼沒人去到這兩大部門,再到原子能執照局總部去抗議?為什麼要到關丹的一個草場去聚散?在網絡抗議,只是享有空間,去草場集會,只是製造聲勢,這種手法是否是亂槍打鳥?
原子能執照局總監在上週說,其實反對聲音大是來自網友,而且提出的都是沒論據的意見,難以採納。
而我在想,大家是否有去細讀去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所委任的獨立調查小組,所作的推薦報告?
萊納斯稀土提煉廠風波是一件複雜體質的議題,絕非搖旗吶喊去抗議去喊破嗓子去反對。我只希望大家如此熱誠地貼照片時,請放多些心思在週邊議題、事件來龍去脈,你可能不是知識份子或專家,但可扮演使者,向更多人傳達正確的認息,別模糊了焦點;再將那股熱血化成一束不熄滅的抗爭理念,時刻想著這場長期的抗爭。
若只是在面子書改改自拍照、赴會喊口號,那只是搞一個噱頭,意思意思地趕潮流。但抗爭不是在追潮流,而是傳承永續的燃燒與堅持。去年7月9日淨選盟大集會時,人人在面子書大頭照放上徽章表達支持,現在還有多少人有如此做?現在還有多少人去跟進、檢視淨選盟所提出的8大乾淨選舉訴求?
我寫這篇文章,一方面欣見網友似乎都在覺醒了,這是一場可貴的社會動員,還是另一場曇花一現的社會運動?但我依稀覺得這只是一種睜開眼睛吃了亢奮劑,心眼卻蒙蔽起來的虛妄覺醒。但這場民怨化成的社會運動,在熱血沖動後,要如何持續下去,保持溫度?
當你看到什麼綠潮席捲網絡等時,別忘了這只是快速、大量、成本低廉的一種情感動員,是否有實質意義?人人充其量改貼大頭照舉字牌,只是膚淺與無聊的表演。你沒有理性的論據,只是靠沖動式的身軀去示威抗議,這只是消耗體力的戰斗力。
但我始終覺得當你覺得你義不容辭要挺身而出時,請再捫心自問:到底你是反對什麼?然後不妨問問自己:到底社會還有什麼我們要呼籲、反對的?──為情自殺風氣盛?痴肥惰懶慢性病?這些不緊急但又重要的議題,你是否有放過什麼心力?
還有更多更多的──趙明福案件、貪污腐敗等等的,到底你們反對的聲音在哪兒了?
9 口禁果:
版主,我是一名学生,看了你的文章后,心有所感,觉得版主是明白人。是以,向版主提出一问题:
纵观全国,有不少人在反对稀土,首相若是答应让稀土厂运作,届时大选,国阵岂非置自身于死地?试问,首相或是国阵,会否如此不知轻重,衡量厉害关系?稀土事件会否只是一个策略,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先让人民紧张兮兮,尔后再宣布稀土厂不办了,以此获得民心?
纯属个人观点,请不吝赐教。
●匿名的學生:謝謝你的留言,而且非常可貴你有留意時事。其實很簡單,有時並不是如意算盤總打得響,當局也未料想到事態會演變成如此嚴重。特別是人民的反彈,所以你看那些長官的反應,是被動的,而且是拙劣無比地說些站不住腳的話。
造成當前的惡果,及回應你的疑惑,我覺得第一,如果當局是未料想到,就是失算了,俗一些的說法就是被人搵笨了。第二,他們專業能力不足去評估其後遺症,或是及時對應民間的反對聲浪。第三,就是審核投資項目時,只看在錢份上,沒去深討其他層面的問題。
而你所說的第二個假設─我想不大可能會發生,畢竟這樣代價太大了。因為傷害已造成。如果是蓄意如此做,是得不償失。即使日後他們真的趕走萊納斯,再來個順水推舟的說法說政府俯順民意,那麼也顯得他們太愚拙了。因為人民在怒吼一番後,會覺得被愚弄。
谢谢版主的回复,极有道理。照版主的看法,国阵现在骑虎难下,左右也不是了。但我说的第二个假设是这样的,先把这件事情炒热,等时机成熟时,再让首相站出来,宣布中止稀土厂。如此,则民众对首相感激万分,选票自然...
但以第二假设来看,选民感觉被戏弄的成数比较高,但从历史看来,马国选民都是健忘的,也许国阵会有一线生机;但这一届与以往来比较,选民接收资讯的管道与层面比以前便利与广阔许多,对国阵而言这会是个阻碍。
Stevie
●學生:我還是覺得整個爭議是失算多一些,或許是根本沒有盤算。官僚隨便招商,不專業,有一種歛財、為利是圖的心態在作怪,而馬虎批了這項項目,否則你不會看到如此多自圓其說的政治辭令。
事實上我想還有更多有損環境生態的投資項目可能也已進駐馬來西亞,但無人所知。
所以我們要多謝《紐約時報》率先報導。
而stevie說得對,此次的反風隨著面子書的受落而越吹越盛,面子書的政治資訊洶湧得是之前在2008年大選時未曾發生過的,在馬來西亞面子書是在2009年始才開始走紅(多得那些電腦遊戲),現在連一些即使不關注政治的網友(不論是師奶或是學生)無論怎樣都會接觸到政治資訊等。
所以國陣若要用這樣的攻心計,我想他們真的付出代價太大了。我想這批人的心思還未進化到如此複雜的層次,基本上他們是一堆單元細胞。
如果你再看國陣現在用的手段,就是派金錢來拉攏人民,那更直接、更民粹主義,只是在派錢時大搞排場,勞民傷財地去排隊擠在一堆,又是另一種反作用,反映出這些政客好主意一大堆,但麾下找不到可辦事的爪牙。可悲。
版主和Stevie先生高见。看来是我多心了。国阵现在两头不着岸,哪一步都是死棋了。
学生 上
●學生:其實你有作逆向思考,真是很可貴了。這不是多心,若多些像你這樣的學生就好了。快快履行你的投票權,做一些你該做的事情吧!
哈哈 版主,不好意思,我还不足岁。我只是觉得有时事情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我们如此大张旗鼓,所图为何?倒不如行自己能力所及之事。是以,我非常赞同版主说的“投票”。虽然我现在还不行,不过当我有资格投票时,一定作出对我来说明智的选择。话虽如此,听说今年五月即将大选,说不定届时就要改朝换代...
学生 上
換一個角度看此事,我看到媒體的力量(你發表此文,也算傳媒的一環)媒體能引發大眾的關注,也能引發其中少部分人的思考,引發一部分行動派的有所動作。這是好事。
再來,我是看了這篇才知道,引發馬來西亞關注的是美國的一家傳媒。
細想,媒體的獨立,是世界之福,消耗稀土最多的,是科技企業,科技企業是美國的經濟命脈,而美國面對著生產稀土的大國,是其假想敵中國。轉念想,美國媒體是這在砸本國企業的腳。
我想,這就是自由媒體的力量。這股力量正正是馬來西亞缺少的。我們缺少實事求是,主動引出課題的媒體。若有此媒體,你這篇文章可以在社評裡刊登,可以再引發行動派更深層的思考。
無論如何,我感到欣慰的是馬來西亞民運的意識已漸漸抬頭,建國55年,終於看到群眾走上街頭,為就算只是懵懵懂懂的理念發聲,那是馬來西亞民主進程的里程碑,是公民意識的抬頭。
此時此刻,我期待有更多的人民力量,來建構更完善的馬來西亞。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