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讀著一本大眾心理學的書,其中提到同性戀的臨床特徵,說得相當具體與明確,比起我們平日通俗與語焉不詳的指涉,會來得清楚。
當然,該書的篇章裡將這種特徵以臨床角度檢區分,就是要「施以適切的治療」,而且將同性戀者標籤為「患者」。
但書中也強調:治療的方針並不是要使病人成為一般異性戀者,或求病人放棄原來同性戀的傾向,而只不過是要真誠地幫助他們。
在這裡就簡略地整理出什麼是同性戀的分類。
1. 性別:男同性戀者/女同性戀者
2. 強度:
a) 絕對的同性戀者
b) 偏好型的同性戀者
c) 雙性戀同性戀者
d) 機緣性的同性戀者(像已婚者,利用偶遇的同志行為滿足自己)
e) 偶發性的同性戀者
3. 自我接受程度
a) 自我悅納型(雖能滿足于自己的性向選擇模式,他可能不曾懇受到己也能接受別種方式)
b) 自我排斥型(對于自己的表現行為,會感到罪惡感及焦慮,無法認同自我)
4. 目標的選擇(性關係的本質)
a) 和性伴侶呈穩定的關係
b) 偶爾和性伴侶發生關係
c) 同性戀行為只限于幼童
d) 同性戀行為只著重于陰莖或肛交,但和性伴侶無關
5. 性慾倒錯程度
a) 同性戀關係及虐待被虐待心理
b) 同性戀異性裝扮表現
書中還有提到幾點我是一百巴仙認同:
● 真正的同性戀,是指對于相同性別的人,有直接而持續性偏好的傾向
● 與其批評同性戀是不正常的行為,倒不如說它是一種「在行為認同上產生差異」的現象
● 同性戀的形成和養育過程絕對相關,並非天生就註定如此。
● 男同性戀者並非自年幼始,就有不同程度的女性化傾向和偏好,有人研究過,二分之一的同性戀者,在人格氣質、興趣和活動方向來看,屬于典型的男性化
在這裡轉貼這幾項要點,只是做為一些參考。或許,可以在了解自己時,多一套指南。
這樣的分類法,會否更易于讓我去划分小岩、巴特、九厘米先生、椰漿飯,甚至是小白呢?然而說來說去,太陽底下沒新鮮事,而且Nothing is certain,許多時候,盡信書不如無書。
2 口禁果:
雖然想等看完才回覆,可是那不知道要多久以後的事了...對於下面這一點我看到的例子讓我不太認同:
『同性戀的形成和養育過程絕對相關,並非天生就註定如此。』
在美國有過這樣的實驗:
將一對同卵雙胞胎,分別寄養在不同的地方與家庭,讓他們在完全不一樣的環境下長大。
實驗的目的是廣泛的測試 nature vs nurture。選擇同卵雙胞胎的原因是兩者的基因有75%以上一樣(一般兄弟只有50%)。
實驗的其中一個結果:
一人是同性戀的話,另一個人也是同性戀的機率高達75%。
(而如果是一般兄弟的話,機率降到50%以下)
這個機率和同一屋簷下長大的機率相似。
實驗的結論是:基因對於同性戀的影響比環境大很多。
(這個實驗不能告訴我們環境對同性戀形成的影響)
(這是大一心理學的課程之一)
p/s: 所謂不同的環境是,不同州屬,不同收入的家庭。當然實驗對象不只是一對。這些實驗對象很多都是因為戰爭而失去父母的孤兒,在他們懂事前就開始分開他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