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ent Posts

2021年1月31日星期日

那一年

找回舊日記,才發現自己有那麼多本日記。從小就開始寫,從不大會寫字到如今都懶得用鍵盤打字了,我的日記有好多本。

當中有一本在日前無意中找到,那是入職場工作後的第五年開始書寫的。裡面記錄著的工作點滴、出國遊行與出差、炮友炮緣、對直佬的單思、家人的沖突、與工作同事的交集等等。 

每一篇都是以工作為主的內容,我將工作的哀與愁,還有工作日程,或是一些非常瑣碎的事情都記錄在案,這可真匪夷所思。

日記中出現頻率最多的,竟然是同事。那些我已不再聯絡的舊同事,他們說過的話,他們與吃過哪一頓午餐,有誰恰好一起加入飯局等流水賬似的記錄,在近二十年後翻開來看時,猶如在昨日發生般歷歷在目。

那一年幾乎每一頁除了工作相關佔了一頁篇幅的70%,偶爾會提到椰漿飯、九厘米先生、小白、費亞、還有巴克等等,都是情慾對象,還有炮友關係,這批人早已斷絕聯絡。

那時剛認識椰漿飯,我將我對他的初始印象與評價都記錄在日記裡,讀起來其實我並不是那麼地接受他,所以在開始時我還嫌他死纏爛打地撥電話給我或是留言sms等的。但我沒有真正地記下我對他的感受---

至於九厘米先生,那時已是我們的齷齪遊戲的尾聲了,事隔這麼多年,我也終於明白為何當年還是燃不起來,因為他根本就是一個偽零號而硬要反串成一號。

我們是撞號了。

我是輸在太誠實及太坦率,而他是可恨在太虛偽與矯情,就是對著你,只會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他成為我日後在職場上或是情慾場上大炮仙的化身。每次遇到這種大炮仙人物時,我總會這樣想:「又是另一個九厘米先生了」

即連我與姐姐吵架的小事情,我也記載在日記當中,吵架的原因是:我沒有洗碗碟而被罵得狗血淋頭,以當年的我,被罵時一定是會破口反擊,就這樣掀起罵戰。

那一年我是幾歲?該是28歲的成年人吧,都快30歲人了,被罵的原因竟然是沒洗碗碟的小事。我不記得為什麼我沒有洗碗,或許那時真的太投入工作而太忙(那時還可享有加班費,所以我常加班),又或許是我存心偷懶,但是不論什麼原因,沒人可以飽受他人不斷地指摘,即使是家人。 

為何那一年的我,還像活得像一個初中生般的因一場小事被狂罵而不開心,而需將事情記錄在日記裡?重點是,為什麼那時已是一個成年人了,還得因沒做到家務而被訓斥?我這樣一想,倒是覺得這樣被痛罵,其實真的很委屈。

我終於想起那段時期與姐姐三日一小吵,五日一大吵的情緒,這種高頻率的吵,我們都互不讓步而會陷入冷戰,直至哪一天誰被逼要開口跟對方說話,就算是投降,或者罵架告一段落,當作從未發生過。

我們就這樣種下了心結,因為我們將情緒掃入地毯下視而不見,就以為了結了事情。

可是,我們不會理智地去解決問題,我現在回想,如果是因沒有洗碗碟而佔用了姐姐的時間與功夫來處理的話,那麼就我就應該提出規定,如果是側重於一人做家務是不公平,那就輪值去值勤,而我倆應該要去遵守及信守規定,在無法值勤時則應酌情,而且不能動不動就破口罵人。

又或許,那時我應該被激發到早就應該搬出來自己置業的動機,那麼,我喜歡飯後馬上洗碗或是盛在洗碗槽裡過一晚,也是我的選項,無需聽命或按別人的意思來過活。

讀著讀著,當年快要三十歲的人,其實也是生活與情商的低能者,對很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我沒有真正地對症下藥,一切依著自己的情緒行走,加上荷爾蒙大爆發,更是以為要結交個男朋友過世界過生活,會如願如期地發生與降臨。

事實上這些就叫做一廂情願。

為什麼不去想單身生活也不會太差啊!

後來我也讀到其中一頁我是對升職充滿了憧憬,包括看到公司有刊登招聘廣告時,我內心戚戚然地覺得為何不是內部提升?然後我也記下了我那時與競爭同事的心情與感受等,對方受到的讚美,我的上司不合情理的挖苦,我也怏怏不樂。

這些職場上的拚鬥與人事周旋,都是那時候的人生頭等大事,牽動著我的心情,而我的願望,原來如此卑微。

後來的後來,我也終於獲得那個職位,過後還接連升級,得到更高的職位,我如願所償,但其實不是因為我出色的業務能力,而是那企業裡出現嚴重的內鬥而致有人被鬥垮了,騰出了空缺,權力架構得以洗牌,而將我捲進去了。

當然我也不是玩這種遊戲的人,沒多幾年,我也離開了那企業。

這一直讓我想起一則近日來重新提起的舊新聞:10年前中國有位少年為了想買一台新面市的iPhone,而不惜割腎賺錢,豈料導致終身殘疾,還得臥病在床。

當年我為了如此卑微的心願,圖的就只是一份虛榮嗎?還是一種自我的認同?我為此付出那麼巨大的努力,而這種受到外來因素宰制(公司始終會倒下,權力架構更是十分脆弱的),如此不可控的目標,不應該是生活重心。 

那時我是否有想想自己。想想自己應該需要的是什麼?

我也沒勇氣與能力,去描繪十年後的自己,如果我知道我要變成怎麼樣的自己,那麼那時就應該去謀求對自己有利的養份,以及培育出的條件。 

職場上升遷,並沒有帶來我多大的財富增幅,畢竟在企業內內部擢升,加薪幅度肯定比不上跳槽來得快。 反而在升職後,我歷經了一場場的小人之暗算,到最後我終於拂袖而去了。

我不想回頭,只是那一天在收拾舊雜物堆時看到這一本日記而止不住翻讀,沉浸下去又像走回來時路。不論是職場、愛情、親情、財富,我迄今乍看是好像沒有太大的收獲,那一年的心情起伏與不快樂,其實一點都不值得,不應該沖擊到我的人生。 

那本日記其實只有半本寫滿,下半年就空白頁了。

後來我才想起,原來那一年7月,我就創立了「亞當的禁果」部落格,將我所有的哀愁淫樂都記錄下來,直到現在。 

而我所收獲的,或許就是這一畝默默耕耘而逐漸荒廢的文字田吧。

2021年1月19日星期二

原型男人

在那個還得沖洗菲林的年代,我第一次出發到泰國曼谷。

那時曼谷還未歷經如此誇張的發展步伐,我記得那時Central World還未興建,我還去過其前身泰國世貿中心逛,被那陰暗的氛圍給嚇壞了。

是的,那時曼谷還是處於一種黎明前的黑暗年代,就如同我的性世界,一切都是渾渾噩噩的,恰好盤古未開天之時。

那時是被派到出那項為期幾天的研習班。研習班課餘,就一伙兒到處遊山玩水,然後了很多遊客照,其中一張是在伐著木舟時所拍,相片中有一個馬來人的身影,而我將這張相片放在鏡框好多年了。

基本上,那位馬來人只見了一次面,卻有長達幾天的相處。那時全團人有各大種族的團友,共用語是英語,當時的我英語超爛,爛到是那種支離破碎的地步。

當然與泰國接待地陪比起來,我的英語當然不會太差。

只是在全團中,只有那位馬來人和我是男生,其餘都是女生,華人、馬來人、印裔等都有。那時我還未結識椰漿飯,更甭談九厘米先生什麼的渣男。我的性經驗是零,我對男人、男性,有關於男人的一切是如此的饑渴。

初見那位馬來男生時,就發現他長得很高,而且是有些壯,他的壯不是那種健身而來的,而是體格上是那種骨格大,且自然生肉的那種。那時我還不知道他多少歲,更猜不上他到底是幾歲。

那時的我,對於馬來人的印象,就是一個樣子,彷如每個馬來人都是同一個樣貌,彷如每個馬來人,都叫莫哈末。

所以,我根本記不起他的名字是什麼。

他是那種皮膚黝黑,濃眉大眼,而且眼睛是那種圓眼,配上明顯的臥蠶,笑起來時笑意飽滿,是那種很有親和力的大哥哥型,加上體格高大,不至於太胖,而且還有一些腰型的那種,給人就是一種粗壯憨夫的體貼感。

只是,那時我不懂得區分什麼是臥蠶或是眼袋,只覺得他的黑眼圈很深。加上皮膚真的很黝黑,我那時還飽受colorism這種觀念的狀害──所以我並沒有對他產生什麼幻想。

但就因為全團中只有我和他是男生,所以很多時候都是我倆在一起聊,至於怎樣聊,我想那時我是使用我從書本中學習回來考試的馬來文來聊天。我們聊很多,他是一個相當文藝的人,喜歡音樂,也喜歡閱讀,他的閱讀素養就從他無瑕的英語口語能力中表現出來,彷如是識天文知地理的學霸。

那時我的性傾向已經百分百自我確定下來了。我就是喜歡男生,親近男人,對女人是完全不起一絲色心或邪念,甚至是不會去接近。

當然那時的我與這位高大鄰居型的馬來男生比起來,我顯得拘束與生硬,英文又弱,根本就是木頭人一般,他就顯得特別的親和。許多女團友也喜歡與他聊天,包括當時有一位沒有包頭的海歸派馬來女團友。

在那個年代(其實好像很遙遠的年代般的口吻),馬來女生沒包頭是非常常見的。而這位馬來女團友是蓄著一頭清爽的短髮,滿口英語,與馬來男生一樣,都是英語為主,馬來文為輔。但這馬來女團友卻自帶一種傲氣,可能她認為只有純英文圈人士才配得上與她交談。

所以,這位女團友則非常主動地接近這馬來男生,有時在巴士上一起上路出發到目的地時,沿途都坐在一起聊,而且兩人聊起來時,更是使用一些非常地道的馬來文,我怎麼聽,也聽不入耳來理解。即使那時通常都是我與這馬來男生同座,其他女生則是一對一對地坐(始終男女有別沒有同座),而那位洋氣女團員坐在前頭,會一直轉過頭來與這馬來男生聊天。

所以,很多場合上,我會暗地裡與這馬來女團友處於一種競爭關係,除了因地制宜而讓我與馬來男生可以在巴士同席,即使在下車後一邊行走時,我也一邊爭取與馬來男生聊天,或是請他替我拍照。

當時我們就是用那種傻瓜相機,舉起來一拍,就是那種遊客照。但我記得他對拍照沒甚興趣,請他為我拍照,他應答也是出自於一種社交禮貌性的回應。所以在全行程中,他為我拍照的頻率是佔30%而已。

然而就是多得他為我掌鏡,因為我回國後才發現我的傻瓜相機就僅存這30%的相片,因為當時70%的相片我是請另一位華裔女團友為我拍照,笑話的是,她在說「拍好了」時我沒有去檢查相機的菲林張數格子的進位,回國我去沖洗時,才發現她為我拍照時,按下快門按鈕時是沒有全按壓下去,所以根本沒有拍到照!

我自己也太大意沒去懷疑怎麼菲林無需更換而用得這麼久,而我在事後追問這位女團友時,她說她以為她有按壓到快門,然後只是輕輕地轉過話題,連一聲道歉也沒有。我那時恨得心裡大罵:笨女人!

所以,我那一趟泰國處女遊,其實對很多場景都沒有畫面記錄了,留下我身影的更是少之又少,多得那位馬來男生有為我拍照──至少他知道要出多一些力來按壓快門。

其實那時的我,對這位馬來男生的印象除了是他的外型與個性,還有他的經歷,我只知道他大我好幾年,而且已有幾次不同的職場經驗,所以是一個比我有歷練的人。

我們那時的共同話題,恰好是我與他之前的職場領域有一些交集,雖說是同一領域,但畢竟我是社會新鮮人,在那領域中的階位也是最卑微的那一階,而他則從那領域中高高在上的位置中轉職離去。怎麼說,還是有距離感。

就是這種距離感,論語文能力,我們溝通不了,我最強的中文,是他的盲區,我最弱的英語與馬來文,是他的黑洞。論資歷,我們更是沒交集的平行線。

雖說職業沒貴賤,但同是馬來西亞出世的人,因為教育背景不一樣,而形成無法跨越的鴻溝。那時的我,真的無法使用英語來表達出日常,或是一些最基礎的生活對話。

但有一次在研修課程後,我們受到主辦方邀請去休閒泛舟,事後更有一場泰國傳統按摩。團內僅有我倆是男人,就安排在同一間房,而其他女團友則是吱吱喳喳地去了另一個房間。

當然那是高級的按摩中心,附屬在曼谷數一數二的五星級酒店之下。那時也是我第一次進行我人生中的首場泰國傳統按摩。(也就是那一次之後,我就下決心不再做這種傳統按摩!因為真的像被行刑!)

在按摩中我與那馬來男生是間隔開來,於不同的房間接受專人按摩,所以我無法看得到馬來男生在寬衣解帶後的體型──到底他的乳牛會否長著一兩絲捲毛?以他黝黑的頭髮來看,他的乳頭是否是飽滿漲黑的?他到底有多茂盛的體毛?這一切一切, 我都不知。

然而在那一場按摩中,我除了被按到翻來覆去,我真的如同日本A片的女優中,暗地裡嘶嚎得死去活來,因為那種痛感是前所未有的沖擊。

然而我記得那時我被按摩得勃起來了,因為即使那時更衣了,但躺下來接受著陌生按摩師在捏壓前胯的大腿內側時,那種反應馬上就漲潮了。

只是我們處於高級按摩院而如此尊重私隱,否則我與那馬來男生該是可以同處一室的,那麼我就可以……

後來,我們離去後,在回程時,大家在巴士上都累得睡著了,那時我恰好坐在馬來男生的隔壁,我記得那時他是選坐在巴士最後一列,最為顛簸的席位上,有別於之前他都是與那位馬來女團員所選的位置。

而我自然而然地,就坐在他的身邊。

我記得那時他是穿著那種塑料式的運動短褲,因為在按摩之前我們是去泛舟,所以人人一身輕便。

而我在路途中朦朧醒來,身邊的他,已是呼呼大睡,他的手臂等明顯地比我粗大(當時我也還未健身,但他已有一種壯年的氣韻了)

我與他的手臂緊貼著,他的臂毛長而密,觸碰著我,在他有意識時,他可能不會緊挨著我,但那時他真的睡著了。

我那時是如此寂靜,卻如此澎湃地凝視著身邊這位馬來人,看他的胸膛,看他雄性的體格,之後,我開始瞄向他的下半身。

那時,我才驚覺他的下半身出現了異象──

我發現他的下半身粗拔地隆了起來,透過那貼身的布料,將那形體勾勒出來。橫臥著,就擺在他的腿內側。

那是一個相當直挺的形態,即使不是那種霸道誇張的長度,但那可說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一邊感受著一具男體呈現出來的生理現象了。

我那時默默地觀看著,像鑑賞著,那時是特別地壓抑,像一種心頭上的癢,無止境地蔓延開來,在一輛疾駛中的巴士末列席位,在沒有聲音只有氣息的環境下,一個睡去的男人,無意識地勃起,另一個男人卻是有意識的勃起……

我忘了那一段是過了多久,但是我發現他彷如發現我在窺看他了──即使他在醒來時,我已作狀別過臉轉向另一側。

我記得他當時問我,就直呼我的姓氏,「Hezt,你結婚了嗎?」

「還沒有。你呢?」

「結了,女兒也出世了……有時我還彈琴給我的女兒聽……」

我在今天,終於找回那位馬來人的名字,因為在收拾舊物時,翻查到當年研習班留下來的舊文件等,記載著他的名字。

我上網找了他的名字,搜尋結果跳出來的就是他一連串傑出的感覺到履歷。然後我再稍微搜一下,找到了他的視頻、社交媒體帳號,他的家人照片,他支持的英國球隊,他在我們那一年的行程後,出國留學深造的相片,還有去朝聖的留影等。

當然,還有他現在的模樣。

我一看就認出他了,他那帶有靦腆的笑容,他那魁梧的體格依然沒變,只是再見已是白頭──他沒有禿頭,而是留著灰白色的頭髮了。對著鏡頭一笑,彷如也看穿了世情。

然後再翻查他的資料,原來已是一個薄有名聲的公眾人物,現在50歲了。那麼,我們當年一起出發到泰國時,他30歲,我才23歲。

只是大七年的生理年齡,但怎麼我那時像是中學生碰到大學生般地羞澀?

在他的社交媒體賬號中,也有他摟著妻女的相片,女兒已長大了,妻子則是一個妖艷的妖貨。

我想他也該忘記我是誰了──畢竟,當年只是一期一會,之後的日子,我們各在不同的道路奔馳。而他的工作經驗比我還多許多,涉獵了許多不同類種的行業,看來,他也是非常有冒險精神的……當年如果我大胆一些,觸談到同志問題,或是半夜溜去他房間,那麼人生的劇本是否會有改寫?

而我呢?這20年來我做了什麼?或許說,我成了什麼樣子?

我可以在挑逗時變得更油腔滑調,我可以切換自如地用英語來撩人了,不論是打字或口語;我更是體驗了不同男體了,我的身體曾經主宰著我的意識與我的生活,我的軀穀曾在不同的肉杵上著魔摩動,我曾經在公眾廁所等野合……

我曾經在一個馬來中年男人的胸懷裡,被許下山盟海誓。然後我接受了謊言,然後我選擇離去,這一切,都是我的養成成份。

我細細地想來,我在之後遇上了椰漿飯,那時我的英語口語能力因他而大為躍進,那時我也常買英文書籍來惡補,包括還作不少英文生字筆記等,像一位初學生。再接下來,我遇上的幾個馬來炮友,如重吉等,其實長得與當年這馬來男生挺相像的,都是同一類型的外型。我對著這些馬來炮友飛擒大咬,我把握著每次獨處的機會,我就是不願錯過。

我現在回想著,覺得這過程真的很神奇,因為其實這位嚴格來說不是朋友、不是同事,只是萍水相逢的馬來男生,竟成了我的職場奮進,情慾對象、生活配偶對象的一個prototype(原型),我在馬來人中開拓了我的肉慾市場,我對華人炮友始終是一種說不上來的高冷,我對那些滿口英語的華人更是有一種談不上來的排斥感,但是我對馬來人的肉體,以及說英語的馬來人,還是有一種難以自禁的傾斜。

或許我的征途,可能起始於我對這位馬來男生的一份仰慕,三份欣賞,六分遐想。

但不論是起點還是原型,我沒有得到他,彼此擦身而過,卻沒想到會留下這樣輕而淡,卻是深而遠的軌迹。如果不是收存舊文件,我不會記起他,更完全忘卻了巴士上見到的那一幕。

現在彼此都是陌路人,更找不到好的理由來重新聯繫──如果我私訊他這樣寫著:「嘿,你還記得20年前我們在同一團一起去XXX課嗎?」

已沒什麼意義了。

但如果還有機會,我想我會色誘他。好好地。將一個男人的精華,捲入汲乾。




2021年1月12日星期二

我已想不到怎樣描述我對MCO 2.0的感受

得知首相慕尤丁会在今午6点直播宣布第二轮的MCO(行动管制令)时,我已策划好要去健身院一趟。

MCO 2.0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天了,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我本来想好好呆在家开脸书看直播,然而我心里告诉自己:与其在等,不如我抓紧机会马上去健身院跑步也好。

2020年被这无能政府耍了一整年後,還有受到行動管制令所囿限囚在家後,我已徹底地改變了B那種別扭婆婆媽媽的心態:抓住當下,能做就做,就別再呆下去。

果然,在跑步機上我遲了報到看直播,一如所料,是遲開播,然而就是一大堆的廢話 開場白。

聽著聽著,MCO 2.0還是來了。那時的心情好像進入考場前已獲得考卷的作弊,是有一種平靜。

平靜,是因為覺得再怎麼生氣,也於事無補了。你我他即將失去兩個星期,又兩個星期,又双叒叕個星期的自由,那時候可能就是四月、五月。

而疫情並沒有好轉。

這場所謂的宣佈,還是沒有詳情,就是那種籠統的概述。而現在連SOP都還未出爐,要等到星期二下午才會出爐,而那已進入行動管制令的倒數了。

世界上任何最惡毒的詛咒都無法描述你對這個政府的厭惡。

我還記得去年新加坡在宣佈熔斷措施來防疫時,這一頭總理有直播宣佈,下一回就是各部長走出來詳解SOP了,他們是有備而來的。

他們在限制出行人數時還有一個我覺得蠻有創意的做法,就是根據身份證的尾數來決定你可以哪一天去哪一個菜市場,例如尾數是偶數(2/4/6/8)就是對應日曆上的偶數日期來入場。

而這MCO 2.0是巳深深影響著我本來要進行的一件事情。在聽完直播的重點後,直播的下半部我就放棄聽下去了。我馬上語音留言諮詢一些生意上的合作方,詢問他們,在這兩個星期內我們要進行的合作事宜是否能開展起來。

一如所料,他們說,也要等著詳情。因為他們的領域不是政府所提出可獲準持續營業的主要領域。也不知道實際操作是怎麼樣。

我問他們,在去年MCO時,你們是怎樣運作的?

他們說,就是不能運作,因為那時候是強制性關閉的。

就這樣一年了,但那時候MCO全民被困的心情猶如昨日,現在又上演了被強行梅開二度。

我知道,我那件事情可能要展期了,因為牽涉到太多合作方,除了出入不方便而面對警察路障,而這些合作方被逼要休業。

這種活生生休業形同扼著人家的咽喉一樣不給你呼吸。而且不是第一次。

這次MCO 2.0 雖說是1月13日至1月26日14天,但極大可能會一再展期,直至農曆新年結束。 那麼,我的計劃豈不是一拖再拖?

我去年已被拖了上半年而未能實現。在下半年疫情好轉時,我又因為聽從老人家的意思,而又停了一個月。

現在想起來是非常非常後悔的,如果不是這種無謂的禁忌等而擱置下來,我的計劃可能早已實現了。

我現在最討厭的是一些意見是這樣說,普遍出現華裔讀者在各大新聞帖子後的留言「就留在家裡別出街,靠這MCO 2.0一起防疫。」

一年了,我們連一套完善的營商SOP都無法及時出爐而讓人民留下疑問一大堆,一切聽天由命。

去年是1月23日武漢開始封城,我們是在農曆新年期間刷著屏看中國一大堆苦情帖子,封城阻斷,前線人員如何疲憊等等。很快地的這場風暴殺到來馬來西亞與全球,我們三月18號封城開始,那時是與影子打架,連口罩也求不到一片。

然後下半年飛快地過去,彷如沒有活過2020年似的。現在來到2021年不到12天,我們又來重演那一場苦情。

你不覺得一看疫情數字爆漲就宣佈集體休業不準外出的管制,是一個單向、過於簡化疫情的懶人補救嗎?就是頭痛頭痛的蠢人方案。

說到底,這種硬生生軟禁人民的手法,只是暫時壓抑著疫情擴散,但不是消滅病毒,過後疫情再反彈時,那時就會有MCO 3.0,或MCO 4.0再祭出來,因為可看得到的是疫情確診人數是減少了 ,就以為這是有效的。

許多人,包括如今的施政者,以及無知而聽話的群眾會以為疫情可以這樣簡單地處理掉。但世間上能馬上見效的,除了春藥,還有毒藥,兩種藥,都是會要人命的。

許多人就是過於膚淺地看待疫情可以被埋壓下來。然後他們繼續過著好日子,接著疫情來了,又隨口一起人云亦云叫人家躲在家裡別出門。

但是人家國家防疫是全套思路的──防患未然的追蹤社區感染,及時通報、公眾教育、大範圍的核酸(或血清)檢測、滴水不漏的居家隔離措施、疫苗(長遠之計)等等。但我們這兒就是片面地一有飆高確診病患人數就喊「別出門」,這太天真了。

但我們的的確診人數並非是及時檢驗出結果的,而且還是要看實驗室的檢驗速度,在未知檢驗結果之前也已悄然外出達到感染社區等等等不勝枚舉的防疫紕漏。

但這些紕漏是否有及時補救?而每天我們看著衛生部提供含糊其詞的疫情日常報告時,除了加密感染地區的所在,許多感染群也是無法解釋了。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我們只能依靠支離破碎的新聞報導出哪邊有傳出感染病例等來勾勒出特定地區的疫情趨勢,這就是謠言的根源。相信耳邊的風,都不願相信掌政者的話,這種白色恐慌自帶一種負面情緒,而一個無權威無頭緒沒腦袋的民粹政府,在炮制這種恐慌之餘也一起迎著炒作──「你們要的是MCO,這就給你MCO了」 

現在看到的言論方向是 「如果沙巴州選時有禁止那些沙巴回西馬人員就好了」等等 "it -could have-been" 類的指責,也是沒有討論意思了。我真的希望我們自己做為人民的,做為一些非知識文盲的人,細讀與明細觀察這些趨勢,而不輕易受到不實信息的唆擺,然後在臉書發帖留言時,說些有意義的話,因為現在每個人都有制造輿論的條件,但沒有制造輿論的能力。

縱觀去年到現在我們馬來西亞在面對疫情的情況下,可以預知的是:

1. 政局不穩,戀權政客會為了保官或奪宮而做出不理智與自私的舉措,增添疫情的不可控性

2. 該是會有MCO 3.0 或4.0

3. 防疫措施會繼續粗糙與紕漏百出

4. 每天疫情人數還是會過千。而且這會持續半年或以上,因為到時會有更多人必須站出來檢測。

5.還有更多,但最後總結是:你的2021,還是會與2020年一樣過──如果你繼續活在馬來西亞


……